keloidosis是什么意思,keloidosi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皮肤] 瘢痕瘤病;瘢痕疙瘩病
专业解析
瘢痕疙瘩病(Keloidosis)是指个体具有形成瘢痕疙瘩(Keloid)的倾向或状态,表现为皮肤在损伤愈合后异常过度增生,形成超出原伤口边界的、坚硬隆起的病理性瘢痕组织。它不是单一的一次性瘢痕,而是指患者容易反复形成此类瘢痕的特性。
详细解释
-
核心病理特征:
- 过度增生与超出边界:瘢痕疙瘩最显著的特点是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活跃,产生过量的胶原蛋白(主要是I型和III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蛋白聚糖等细胞外基质成分。这些成分不仅填充伤口,还显著超出原始伤口的边缘,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性生长。
- 持续生长与不自行消退:与普通的增生性瘢痕不同,瘢痕疙瘩通常不会随时间推移而自然变平消退。它们可能在损伤愈合后数月甚至数年内持续缓慢生长,且停止生长后也极少自行回缩。
- 组织学特点:显微镜下可见瘢痕疙瘩组织由大量粗大、嗜酸性、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其内含有丰富的、持续活跃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相对稀疏。
-
临床表现:
- 外观:病变表现为坚硬、隆起、表面光滑的肿块或斑块,颜色可为粉红、红、紫红或比周围皮肤色素沉着更深(在深肤色人群中更常见)。
- 好发部位:常见于张力较高的区域,如胸骨前区、肩部、上背部、耳垂(尤其穿耳洞后)、下颌线、颈部等。但也可见于身体的任何受伤部位。
- 症状:早期或生长活跃期常伴有瘙痒、疼痛或灼热感。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可能减轻,但瘢痕本身通常持续存在。较大的瘢痕疙瘩可能影响关节活动或造成外观上的困扰。
-
病因与易感因素:
- 遗传倾向:瘢痕疙瘩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提示多基因遗传模式。某些基因(如涉及TGF-β信号通路、凋亡相关基因等)的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皮肤损伤:是诱发的直接原因。包括手术切口、外伤、烧伤、痤疮、水痘、疫苗接种、昆虫叮咬、穿耳洞、纹身甚至轻微的皮肤刺激(如毛囊炎)。有时也可能在看似无损伤的皮肤上自发形成(罕见)。
- 人种与肤色:深肤色人群(尤其是非洲、亚洲、拉丁裔)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浅肤色人群。
- 年龄:好发于10至30岁的青少年和年轻人。
- 激素因素:青春期和妊娠期发病率较高,提示激素可能有一定影响。
-
与普通瘢痕的区别:
- 增生性瘢痕:也表现为隆起、发红的瘢痕,但严格局限于原始伤口边界内,通常在数月到一年内会逐渐变平、软化、颜色变淡。虽然也可能有症状,但程度通常较轻,且随时间改善。
- 瘢痕疙瘩:超出原始伤口边界,持续生长或长期不消退,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持久。
-
治疗挑战:
- 瘢痕疙瘩病治疗困难,复发率高。单一疗法效果常不理想,通常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 常用方法包括:
- 病灶内皮质类固醇注射:最常用的一线治疗,可抑制炎症、减少胶原合成。
- 手术切除:需谨慎,单纯切除复发率极高(45%-100%),必须辅以术后治疗(如放疗、类固醇注射、压迫疗法)。
- 压迫疗法:对耳垂等部位有效。
- 硅胶制剂(凝胶片、喷雾):作为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和软化瘢痕。
-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率。
- 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如脉冲染料激光)、5-氟尿嘧啶注射、博来霉素注射等也用于临床。
- 预防:对于已知有瘢痕疙瘩倾向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创伤(如美容性穿耳洞、纹身),对必要的手术应采取精细操作和预防措施(如术后早期使用硅胶、张力胶带)。
瘢痕疙瘩病是一种因遗传易感性和皮肤损伤共同作用导致的病理性瘢痕形成状态,表现为伤口愈合后胶原等结缔组织过度、无序增生,形成超出原伤口范围、持续存在且难以消退的坚硬隆起瘢痕。好发于深肤色人群的特定张力部位,治疗困难且复发率高,需个体化综合治疗。
来源参考:
-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ssociation (AAD) - Keloids: Overview
- Mayo Clinic - Keloid scar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
- UpToDate -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Clinical Management of Keloids
网络扩展资料
keloidosis(瘢痕瘤病)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皮肤损伤后胶原代谢异常导致的多发性或系统性瘢痕瘤病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英文含义:keloidosis由“keloid”(瘢痕疙瘩)和后缀“-osis”(表示异常状态)组成,字面意为“瘢痕疙瘩的异常增生病症”。
- 中文翻译:通常译为“瘢痕瘤病”,属于结缔组织增生症的一种,表现为皮肤上多个隆起、质硬的红色肿块。
2.病理机制
- 核心问题:胶原合成代谢失控,导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这种异常通常发生在皮肤损伤(如手术、烧伤、痤疮等)愈合过程中。
- 中医名称:蟹足肿或巨痕症,形容其形状不规则且质地坚硬的特点。
3.临床表现
- 典型特征:肿块突出于正常皮肤表面,边界可能超过原始伤口范围,颜色呈红色或暗红色,质地坚硬,可能伴随瘙痒或疼痛。
4.治疗方法
- 新发瘢痕:可采用浅层X线照射、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如32P、90Sr)敷贴或冷冻治疗。
- 顽固性瘢痕:需结合手术切除与术后放疗,以减少复发风险。
5.相关术语区分
- keloid(瘢痕疙瘩):指单个异常瘢痕增生,而keloidosis强调多发性或系统性病变。
来源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了权威词典、医学百科及临床治疗指南(参考、3、4、5、6)。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案例,可查阅专业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