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列尼娜(人名)
Tolstoy opens Anna Karenina by observing: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My style icon is Anna Karenina.
我的风格图标是安娜·卡列尼娜。
I was only on page 30 of Anna Karenina.
卡列尼娜我只看了30页。
ABSTRACT Ana•Karenina created in 1873 - 1877 years.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873年—1877年。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 - (Download PDF or EXE).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下载。
If you enjoyed Anna Karenina, you might find Sofia Tolstoy's diaries worth a read.
如果你喜欢《安娜·卡列尼娜》,那么就会发现《苏菲亚·托尔斯泰的日记》值得一看。
"Karenina"(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学经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女主角的姓氏。该名字由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于1877年创作,现已成为世界文学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Karenina"(俄语:Каренина)是典型的俄语姓氏,由女性名字"Katerina"(叶卡捷琳娜)演变而来,后缀"-ina"表示女性所属关系。其词根可追溯至希腊语"katharos"(纯洁)。
在俄语中,"Karenina"本身无独立含义,但作为姓氏时,常与贵族身份关联,反映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特征。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Anna Karenina"这一名字承载多重隐喻:
安娜·卡列尼娜因追求爱情背离社会伦理,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她的名字成为"激情与毁灭"的象征,揭示了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训的冲突。
"卡列尼娜"姓氏暗示其丈夫卡列宁(Karenin)的官僚背景,映射沙俄帝国僵化的等级制度。安娜的婚姻悲剧批判了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
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被视为早期女性主义的文学表达。其名字常被用于探讨性别平等与自我实现的主题。
"安娜·卡列尼娜综合征"(Anna Karenina Principle)指完美主义者在情感关系中因过度理想化而陷入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在影视、时尚领域,"Karenina"成为"俄式美学"的代名词,如电影《安娜·卡列尼娜》(2012)重构了其华服与忧郁的经典形象。
(注:为符合原则,参考文献选自学术出版物及权威机构研究,未提供链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Karenina”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总结来看,“Karenina”的核心含义需结合俄语姓氏背景及文学经典理解,其知名度主要源于托尔斯泰作品,而非日常语言中的独立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