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等震
isoseism(等震线)是地震学中的专业术语,由希腊词根“iso-”(意为“相同”)和“seism”(意为“地震”)组成,指地震发生后地表上地震烈度相同的点连接形成的闭合曲线。它用于直观反映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辅助分析震源机制和地质构造影响。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定义,等震线图通过现场调查或仪器数据绘制,不同烈度等级对应的等震线可揭示地震破坏范围的衰减规律。例如,1906年旧金山地震的等震线研究证实了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活动特性,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地震学会通报》。
该术语常与“震中”(epicenter)、“烈度表”(如麦卡利烈度表)等概念联合使用。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在评估历史地震时,将等震线作为重建地震参数的关键依据。现代地震预警系统中,等震线模型还可辅助预测余震分布及救援资源调配。
isoseism 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地震学中连接相同地震烈度地点的等震线。其形容词形式为 isoseismal(等震线的)。
详细解释:
词源与构成
由希腊语前缀 iso-(意为“相等”)和 seism(意为“地震”)组成,字面含义为“相同地震强度的线”。
核心定义
应用场景
等震线图可辅助分析地震能量传播规律,例如通过多条闭合等震线的疏密变化推断震中位置,或对比不同区域抗震能力差异。实际案例中,这类图常作为仪器监测数据的补充资料。
发音与拼写
英式音标为 [ˌaɪsə'saɪzm],美式发音相似。注意区分名词(isoseism)与形容词(isoseismal)的拼写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