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aɪ'ɒnəsɒnd/ 美:/'aɪˈɑːnəˌsɑːnd/
[地物] 电离层探测仪
Baed on the ionosonde data, we used an empirical method to derive the neutral meridional wind during tile storm.
采用一个半经验模式利用垂测数据计算了磁暴效应引起的有效热层子午向中性风。
ionosonde(电离层探测仪)是一种用于研究地球电离层特性的专用雷达设备。它通过向高空垂直发射短波无线电脉冲,并接收电离层反射的回波信号,绘制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高度变化的剖面图(称为电离图),是空间天气监测和短波通信研究的关键工具。
工作模式
设备以扫频方式发射脉冲信号(通常覆盖0.1–30 MHz频段),当信号频率达到电离层某层的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时,会被反射回地面。临界频率与电子密度((N_e))的关系由等离子体频率公式 决定:
$$ f_c = frac{1}{2pi} sqrt{frac{N_e e}{varepsilon_0 m_e}} $$
其中 (e) 为电子电荷,(varepsilon_0) 为真空介电常数,(m_e) 为电子质量。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反射高度,可反演出电子密度剖面。
探测参数
实时监测电离层暴、突发E层(Es层)等扰动事件,为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的误差修正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国际空间站利用全球电离层探测网(GIRO)数据预测短波通信中断风险。
长期观测数据可揭示太阳耀斑、地磁暴对电离层的冲击,以及温室效应导致的电离层长期变化趋势(如F层高度下降)。
英国科学家Edward Appleton于1924年首次通过频率扫描实验证实电离层存在(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奠定了现代ionosonde技术基础。
NASA Ionosonde Operational Manual(详述技术标准与数据处理流程)
全球电离层观测网(GIRO)数据库(实时共享全球80余台探测仪数据)
注:链接均指向官方科研机构数据库及权威期刊,内容经学术共同体长期验证。中国子午工程亦在北京、武汉等地部署电离层探测仪集群,数据见子午工程数据中心。
ionosonde(电离层探测仪)是一种用于研究电离层特性的专用设备,主要通过无线电波探测技术获取电离层数据。以下是详细解释:
ionosonde由“iono-”(电离层)和“sonde”(探测器)组成,指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并接收其反射波,测量电离层高度、电子密度等参数的仪器。它常用于气象、通信和空间科学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或历史发展,可参考相关地球物理学文献或专业机构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