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膜下漂浮生物
Infraneuston(下层漂浮生物)指生活在水体表面膜下方区域的微型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洋生态系统的水面下0-5厘米水层。该术语由词根“infra-”(拉丁语“下方”)和“neuston”(漂浮生物)构成,与表层漂浮生物(epineuston)形成生态分层。
这类生物包含特定藻类、桡足类、昆虫幼虫等,其生存依赖于水体表面的有机物膜和光照条件。例如,硅藻属(Thalassiosira)的部分物种可通过分泌粘液附着在表面膜下方,参与碳循环和初级生产过程。研究显示,infraneuston群落对水体污染敏感,常被用作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2018)。
相关定义可参考《水生生态学术语辞典》(Elsevier Academic Press)及《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Springer Nature出版社)。
“infraneuston”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生物学术语,可能为拼写错误或极冷门词汇。根据词根推测:
构词分析:
可能含义: 若存在该词,可能指“水面下更深层(如几厘米以下)的漂浮生物”,但更规范的术语应为hyponeuston或pleuston(更大体型的水表生物)。
建议:
(注:因未找到直接文献,以上为词源学推测,建议通过生物学专业词典或相关论文进一步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