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扮演
"Impersonated"(动词过去式)指通过模仿他人的外貌、声音或行为特征来假装成特定身份的行为。该词源于拉丁语"in-"(进入)和"persona"(角色),在法律、网络安全和表演艺术领域具有不同应用场景。
在网络安全领域,冒充行为被定义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数字身份的行为。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关于身份盗窃的官方解释,这种行为可能涉及盗用登录凭证、伪造电子邮件地址或复制社交媒体资料(来源:ftc.gov)。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将冒充列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常见于钓鱼攻击和商业邮件诈骗(来源:ncsc.gov.uk)。
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明确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盗用他人身份证件的行为构成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进一步说明,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身份冒充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加重处罚(来源:court.gov.cn)。
表演艺术中的合法模仿受《伯尔尼公约》保护,但必须遵守"合理使用"原则。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要求职业模仿者在商业演出前需获得被模仿者的书面授权(来源:sagaftra.org)。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剑桥英语百科全书》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模仿需同时复制发音特征、语调节奏和惯用表达(来源: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物)。
“impersonated”是动词impersonate 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其核心含义是“冒充、假扮、模仿他人身份或行为”,通常带有欺骗性目的或出于特定意图(如戏剧表演)。以下是详细解释:
法律/犯罪领域:指未经授权伪装成他人,例如:
例句:He was arrested forimpersonating a police officer.
(他因冒充警察被捕。)
-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身份盗窃(identity theft)或欺诈(fraud)。
表演/娱乐领域:中性含义,指模仿名人或角色,例如:
例句:The comedianimpersonated the president’s speech perfectly.
(喜剧演员完美模仿了总统的演讲。)
如果需要进一步区分类似词汇(如impersonate vs. personify),可提供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