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观念统制
Ideodynamism(意念动力现象)是一个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意念(idea)直接引发无意识生理或运动反应的现象。这一概念源于19世纪法国南锡学派的催眠研究,强调心理暗示对身体的直接影响机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Ideodynamism 描述了一种潜意识层面的身心联动过程:当某个意念在脑海中形成时,即使个体未主动控制,也可能触发相应的身体动作或生理变化。例如:
这一过程无需意志参与,属于自动化反应,与条件反射相关,但更强调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驱动作用。
该术语由法国精神病学家Hippolyte Bernheim(1840–1919) 提出,是南锡学派催眠理论的核心概念。Bernheim 认为:
催眠的本质是“意念动力效应”的强化状态,通过暗示激活意念,进而引发生理反应(Bernheim, 1886)。
后续研究将其与观念运动(ideo-motor)现象关联,证实意念可激活运动皮层,例如:
观念运动效应(Ideomotor Effect)
指无意识动作受暗示性意念引导的现象,常用于解释占卜(如灵摆摆动)、潜意识行为等(Carpenter, 1852)。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现代认知科学认为,身体状态与认知过程相互影响。例如:
(原始文献无在线链接,可参考学术数据库如JSTOR)
APA PsycNet 摘要(需订阅访问全文)。
NeuroImage 论文(付费墙)。
(历史文献,存档于皇家学会期刊)。
注:因部分原始文献无公开访问链接,建议通过学术平台(如Google Scholar)检索标题获取摘要或合法副本。
"ideodynamism" 是一个由"ideo-"(思想、观念)和"dynamism"(动力论)组成的复合词,主要含义如下:
核心释义
指思想或意念对行为的驱动作用,中文译为"意想统制"。该词属于心理学或哲学领域术语,强调心理活动(如观念、意念)对生理或行为反应的控制机制。
词源解析
相关延伸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dynamism本身有两层含义:
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专业术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若需表达"思想驱动行为"的概念,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更通用的表述,如"mental causation"或"ideomotor effect"。
注:由于该词参考资料有限,以上解析主要基于词根组合和关联词项推断。如需学术引用,建议查阅专业心理学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