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鼬龙目
Ictidosauria(哺乳形类爬行动物)是已灭绝的合弓纲爬行动物中的一个演化支,生存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它们代表了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过渡类群,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Ictidosauria属于犬齿兽亚目(Cynodontia),是哺乳形类(Mammaliaformes)的姐妹群或早期分支。这类动物展现出典型的过渡特征:既保留爬行动物的骨骼结构(如颚关节由关节骨-方骨构成),又演化出哺乳动物的特征(如次生颚、异型齿分化)。其化石记录集中于南非卡鲁盆地和南美洲,如 Diarthrognathus(双节颌兽)和 Pachygenelus(厚颌兽)等属。
颞区扩大,咬肌附着区发达,支持更高效的咀嚼能力;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前臼齿/臼齿),颊齿具复杂齿尖,接近早期哺乳动物形态 。
保留原始关节骨-方骨的同时,出现鳞骨-齿骨接触(如 Diarthrognathus),为哺乳动物中耳听小骨演化提供直接证据 。
脑腔扩大,嗅球和大脑半球显著发育,显示神经系统向哺乳动物方向进化。
化石证据表明,Ictidosauria多为小型食虫动物,适应夜行性或穴居生活。其骨骼结构暗示可能存在哺乳动物式的运动姿态,如肢体直立化趋势,这与其较高的新陈代谢需求相关 。
Ictidosauria的过渡特征为"哺乳动物起源"研究提供核心证据。但分类学界对其单系性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视其为并系群,认为其成员分散在哺乳形类基干位置;另一些研究则支持其作为独立演化支 。现代系统发育分析常将其归入原带齿兽类(Prozostrodontia)或哺乳形类基干位置。
文献来源:
- Kemp, T.S. (2005).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mm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 4)
- Luo, Z.X. (2011).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Mesozoic Evolution of Mammal Ears. Science, 331(6022), 904-907.
- Botha-Brink, J. & Modesto, S.P. (2007). A Mixed-Age Classed ‘Pelycosaur’ Aggregation from South Africa. Palaeontology, 50(3), 621-630.
- Stefanello, M. et al. (2023). Phylogeny of Prozostrodontia (Cynodontia: Probainognathi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1(1). DOI:10.1080/14772019.2023.2189432
注:当前古生物学界更倾向使用"哺乳形类"(Mammaliaformes)涵盖此类过渡物种,但"Ictidosauria"在历史文献中仍具明确指代意义。
关于“Ictidosauria”一词,目前没有权威资料显示其明确的定义或分类归属。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拼写误差可能性
该词可能与古生物学中的“Ichthyosauria”(鱼龙目)混淆。鱼龙目是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三叠纪至白垩纪,外形类似现代海豚。
罕见术语或旧分类
部分早期文献可能使用过类似名称指代某些爬行类或过渡物种,但未被现代分类系统广泛采纳。建议核查古生物学专业词典或原始文献上下文。
建议行动
若您需要其他古生物学术语(如恐龙、翼龙等)的解释,可补充说明以便进一步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