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鱼鸟科
Ichthyornithidae(鱼鸟科)是中生代鸟类中一类已灭绝的演化分支,属于鸟纲下的†鱼鸟形目(Ichthyornithiformes)。其名称源自希腊语"Ichthys"(鱼)和"ornis"(鸟),意指该类群兼具鱼类和鸟类的形态特征。
分类与形态特征
鱼鸟科生存于距今约95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化石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其典型代表是模式属鱼鸟属(Ichthyornis),体型与现生海鸥相近,体长约30-40厘米。该科成员具有以下独特性状:
演化地位
鱼鸟科在鸟类演化树上位于今鸟型类(Ornithurae)基干位置,与现生鸟类的直系祖先存在平行演化关系。2022年《自然》期刊的研究通过CT扫描技术发现,鱼鸟的脑颅结构与现代鸟类存在显著差异,其大脑较小且嗅球发达,提示感官能力更接近非鸟恐龙。
研究历史
该科首个化石由美国古生物学家O.C.马什于1872年命名。2018年《科学》杂志报道的完整标本显示,鱼鸟科成员可能具有复杂的摄食生态,其胃部残留物中包含鱼类鳞片和软体动物外壳。目前最完整的鱼鸟科化石收藏于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
主要参考资料:
“Ichthyornithidae”是一个已灭绝的古鸟类科名,属于鸟纲(Aves)下的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分类
名称源自希腊语“ichthys”(鱼)和“ornis”(鸟),字面意为“鱼鸟”。后缀“-idae”是生物分类中“科”的标准命名形式。该科包含白垩纪晚期(约9500万至6600万年前)的原始鸟类,代表属为鱼鸟属(Ichthyornis)。
形态特征
这类鸟类兼具原始和进步特征:
科学意义
鱼鸟科填补了恐龙向现代鸟类演化的重要空白。其牙齿和骨骼结构表明,它们是早期鸟类向现代形态过渡的关键环节,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假说。
化石发现
主要化石发现于北美地层,尤其是堪萨斯州的尼奥布拉拉组。首个标本由古生物学家马什(O.C. Marsh)于1872年描述,曾引发达尔文对进化论的进一步讨论。
目前该科仅包含少数属种,研究主要依赖零散化石。如需更详细分类信息,建议查阅古鸟类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