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超同步
"Hypersynchrony"(超同步性)是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特指神经元群体在特定脑区或神经网络中出现异常增强的同步化放电现象。这种现象通常与病理状态相关,例如癫痫发作时,大量神经元会以异常高频、高幅度的同步化方式激活,形成特征性的脑电图尖慢波。
在癫痫研究中,超同步性被认为是癫痫样放电的核心机制。《癫痫研究》期刊指出,这种过度同步可能源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突触传递失衡,导致局部神经元集群突破正常抑制机制,形成爆发性放电。典型表现为脑电图显示超过70%的神经元在200毫秒内同步激活,显著高于正常神经活动的30-50%同步水平。
临床神经病学领域,《神经病学年鉴》的综述强调,超同步现象不仅存在于癫痫,也见于某些类型的偏头痛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可能诱发海马区神经元超同步活动,加速认知功能衰退。最新研究显示,通过调节GABA能中间神经元活性,可有效降低超同步发生率,这为新型抗癫痫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Hypersynchrony”是一个由“hyper-”(过度)和“synchrony”(同步)组合而成的术语,字面意义为“过度同步”。它在不同学科中有具体含义:
指神经元群体异常、过度同步的电活动。这种状态常见于癫痫发作,大量神经元突然同步放电,导致脑电图(EEG)出现棘波、尖波等异常波形,引发抽搐或意识障碍。这种同步性远超正常生理范围,是癫痫病理机制的核心。
部分研究用其描述脑区间的异常协调。例如,某些精神疾病(如自闭症)可能存在特定脑区间的过度同步,影响信息处理效率。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研究上下文。
在控制系统中,可能指子系统间的过度同步化,导致系统振荡或不稳定。例如,电力网络中发电机的超同步可能引发级联故障。
该术语高度依赖具体领域,建议结合上下文使用。若涉及医学场景(如癫痫),需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评估。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应用案例或相关研究领域,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补充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