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hjuːɡənɑːt/
n. 胡格诺派教徒
adj. 胡格诺派的
Huguenot churchyard near there.
离胡格诺派的教会墓地不远。
The winery, founded in 1960, is situated on the historic French Huguenot farm.
酒厂创始于1960年,位于法国赫赫有名的胡格教徒农场。
A Huguenot stronghold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it is the burial place of William the Conqueror.
是16世纪和17世纪胡格诺派教徒们的活动中心,是威廉征服者丧葬的地方。
A man kept his hat on in the presence of a procession — it was a Huguenot attitude; he was sent to the galleys.
一个人在教会行列走过时头上还戴着帽子,这是新教徒的态度,该送去当桡手。
There he rented rooms from a French Huguenot called Christopher Mountjoy, a maker of la***s' wigs and other headgear.
他从一个名叫克里斯托夫·芒乔伊(Christopher Mountjoy)的人那里租房子住,芒乔伊是法国雨格诺派,制作女士假发和其他头饰。
胡格诺派(Huguenot)是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基督教新教归正宗(加尔文宗)信徒的称谓。该名称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可能与德语“Eidgenossen”(意为“同盟者”)或早期法国新教徒领袖Besançon Hugues的名字有关。
以下是关于胡格诺派的详细解释:
宗教背景与信仰核心 胡格诺派主要信奉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圣经》的至高权威、预定论以及简化宗教仪式。他们反对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和部分教义,成为法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力量。其信仰核心与瑞士、荷兰等地的改革宗教会一致。
历史冲突与宗教战争 胡格诺派在法国的兴起引发了与天主教徒及王室(尤其在瓦卢瓦王朝后期)的激烈冲突,导致长达数十年的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最惨烈的事件是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数千名胡格诺派教徒在巴黎及外省被杀害。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南特敕令》与宽容时期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原为胡格诺派,后改信天主教)颁布《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赋予胡格诺派在法国境内有限的信仰自由和公民权,允许他们在特定地区拥有武装和设防城镇。这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宽容法令之一,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时期。
迫害与流散 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废除《南特敕令》,颁布《枫丹白露敕令》(Edict of Fontainebleau),宣布新教为非法,大规模迫害胡格诺派。数十万胡格诺派教徒被迫逃亡,史称“大流散”(The Huguenot Diaspora)。他们主要逃往荷兰、英国(及其北美殖民地)、普鲁士、瑞士、南非等地,对接收国的经济(尤其手工业、贸易、金融)、文化和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产与影响 流亡的胡格诺派因其专业技能、教育背景和勤奋精神,在流亡地备受重视。他们促进了纺织、钟表、玻璃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并在科学、艺术和军事领域贡献卓著。在法国本土,少数秘密信徒(“荒漠教会”)坚持信仰,直至1787年路易十六颁布《凡尔赛敕令》部分恢复新教徒的公民权。胡格诺派的历史是欧洲宗教改革、宗教宽容与迫害、以及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的重要篇章。
参考资料:
Huguenot(胡格诺派)是16至17世纪法国宗教改革时期形成的基督新教派别,主要信奉加尔文主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词源
2. 历史背景
3. 语言与发音
4. 文化影响
5. 近义词与相关术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或具体人物,可参考宗教改革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