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huːvərvɪl/
n. 胡佛村
There is a small village named Hooverville in the north of Republic of Chile.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胡佛的小村子。
胡佛村(Hooverville) 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1939年)形成的贫民窟或流浪者营地。这些临时聚居地由无家可归者用废弃材料(如铁皮、纸板、木箱)搭建而成,遍布美国各大城市边缘、河岸或荒地。其名称带有讽刺意味,源自当时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民众将经济危机导致的苦难归咎于其政策失败。
居住条件极端恶劣
胡佛村缺乏基本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极差,无自来水、排污系统或电力供应。棚屋冬冷夏热,火灾与疾病蔓延风险极高,居民主要依靠慈善组织救济或捡拾垃圾维生。
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
1929年股市崩盘后,大规模失业潮(失业率高达25%)和止赎潮迫使数百万人流落街头。胡佛村成为底层民众互助求生的象征,例如西雅图、纽约中央公园、圣路易斯等地均出现大型聚居区,规模可达数千人。
政治批判的符号
名称本身即是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抗议。胡佛反对联邦直接救济,主张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应对危机,导致民怨沸腾。"胡佛毯"(旧报纸)、"胡佛旗"(空口袋)等衍生词汇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政府无能的指责。
历史影响与消亡
罗斯福新政实施后,联邦工程促进署(WPA)等机构通过公共工程创造就业,部分胡佛村居民迁入保障住房。1936年胡佛水坝竣工后,部分营地因水源淹没而消失,其余随经济复苏逐渐拆除。
来源参考:
Hooverville 是英语中的一个名词,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Hooverville 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30年代)由失业者或无家可归者搭建的临时棚户区。这些区域通常由废弃材料(如木板、铁皮、纸板)构成,条件简陋。
名称由来
该词由时任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姓氏与“ville”(意为“小镇”)组合而成,带有讽刺意味。当时民众将经济危机归咎于胡佛政府的政策失败,因此用其名字命名这些贫民窟。
历史背景
大萧条期间,全美失业率超过25%,大量民众流离失所。Hooverville 遍布各大城市,如纽约中央公园、西雅图等地,成为社会贫困的象征。部分区域甚至存在数年之久。
结构特点
这些聚居地缺乏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极差,居民依靠慈善组织救济或拾荒维生。部分 Hooverville 逐渐形成社区组织,但多数被政府视为非法并拆除。
文化意义
该词现用于描述经济危机下的民生困境,并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如《愤怒的葡萄》),反映社会不平等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