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铝镁钛铁矿
Hoegbomite(霍格博姆石)是一种罕见的复杂氧化物矿物,属于尖晶石族矿物的一员。该矿物最初由瑞典地质学家Per Högboom于1910年在挪威的Langesundsfjord地区发现,并以其姓氏命名。其化学式为(Mg,Fe²⁺)₃(Al,Fe³⁺)₈O₁₅(OH),主要包含镁、铁、铝等元素,常以黑褐色至黑色八面体晶形存在,莫氏硬度为6.5-7。
根据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的分类标准,hoegbomite的形成与高温变质作用密切相关,常见于富含铝的变质岩中,例如片麻岩和角闪岩,常与蓝晶石、矽线石等矿物共生。其晶体结构研究显示,该矿物具有正交晶系对称性,氧原子以立方紧密堆积方式排列,铝和镁离子占据八面体和四面体间隙位点。
在工业应用方面,hoegbomite因含有高比例铝元素,曾被作为铝矿勘探的指示矿物。近年研究还发现其特殊的离子交换能力,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目前全球仅有挪威、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和南极洲等少数地区发现该矿物的天然产出。
Hoegbomite(音标:英 ['həʊgbəmaɪt],美 ['hoʊgbəmaɪt])是一种矿物学术语,其定义在不同来源中存在细微差异,具体如下:
中文译名
根据权威词典数据,该词通常译为「黑铝镁铁矿」,但在法语文献中也存在「黑铝镁钛矿」的译法。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矿物成分中钛(Ti)和铁(Fe)元素的占比变化。
矿物学特征
属于含铝、镁的复杂氧化物矿物,常见于变质岩中,与尖晶石族矿物伴生。其具体化学式因成分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
$$
(text{Mg,Fe})_3(text{Al,Ti})8text{O}{15}(text{OH})
$$
这种结构特性使其在高温高压地质环境中形成。
应用与背景
该词源于瑞典地质学家A.G. Högbom的姓氏,主要用于地质学、矿物学领域,属于高度专业化词汇,日常使用频率极低。若需精确应用,建议结合具体矿物样本的化学分析数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