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异型孢子
heterospore(异型孢子)指某些植物产生的两种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孢子,分别发育为雌性或雄性配子体。这是植物演化中从同孢向异孢过渡的关键特征,尤其在蕨类、石松类及种子植物中显著存在。其核心特征如下:
孢子异型性
植物同时产生大孢子(megaspore)和小孢子(microspore)。大孢子体积较大,数量较少,通常发育为雌配子体并产生卵细胞;小孢子体积小、数量多,发育为雄配子体并产生精子。这种分化显著提升了有性繁殖的效率。
配子体发育的隔离
大孢子和小孢子萌发后形成独立的雌、雄配子体,避免了自交受精,促进遗传多样性。例如,在水生蕨类(如满江红)中,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分别生长在不同孢子果内,实现物理隔离。
演化与植物类群
异孢现象最早出现于约3.8亿年前的古生代石松类植物(如Selaginella卷柏属),并成为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基础。种子植物的大孢子被包裹在胚珠内,最终发育为种子。
生物学意义
异孢现象通过分工优化繁殖资源分配:大孢子积累营养以支持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小孢子则高效传播雄性配子。这一机制是植物从水生向陆生、从孢子繁殖向种子繁殖过渡的重要适应策略。
来源说明
heterospore(异形孢子)是植物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同一植物产生的雌雄两性孢子在大小和形态上存在差异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特点
生物学意义
这种现象称为孢子异形性(heterospory),标志着植物演化中雌雄配子体的分化从配子阶段延伸到孢子阶段,是种子植物演化的重要过渡特征。
应用场景
该术语常见于蕨类植物、石松类等维管植物的研究中,例如水韭属(Isoetes)和卷柏属(Selaginella)的孢子形态分析。
如需进一步对比“heterospory”概念,可参考相关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