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七倍性
"heptaploidy"(七倍体)是遗传学中描述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专业术语,指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七套完整的染色体组,用符号7n表示。该词汇由希腊词根"hepta-"(七)和"-ploidy"(倍数性)构成,属于多倍体现象的特殊类型。
在自然界中,七倍体现象较为罕见,主要存在于部分植物物种中。例如某些人工培育的蔷薇科植物或禾本科杂交品种可能通过多倍化形成七倍体,这种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影响植株的育性和形态特征。相较于常见的二倍体(2n)或四倍体(4n),七倍体由于染色体配对异常,常导致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不育现象。
动物界出现七倍体的情况更为特殊,目前仅见诸于极少数两栖类或鱼类的研究报道。其形成机制可能与细胞分裂错误或杂交事件相关,但这类个体通常难以存活至成熟阶段。在医学领域,七倍体现象也被记录于某些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研究中。
参考文献:
“Heptaploidy”是一个遗传学术语,指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七倍的状态,即每个细胞包含七套完整的染色体(7n)。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构成
该词由希腊语前缀“hepta-”(七)和“ploidy”(倍性)组合而成,直接反映了七倍染色体组的特征。
生物学意义
Heptaploidy属于多倍体现象的一种,常见于植物中(如某些杂交作物),动物中较为罕见。这种状态可能通过染色体未减数分裂或不同倍体杂交形成。
发音与词性
英式发音为 /ˈheptəplɔɪdi/,美式发音类似;词性为名词,形容词形式为“heptaploid”(七倍体的)。
研究应用
七倍体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于探索染色体稳定性、基因剂量效应及多倍化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但因其染色体配对困难,通常不育。
若需具体物种案例或染色体配对机制等扩展内容,建议通过专业遗传学数据库进一步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