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铜蛋白辅基
Hemocuprin(血铜蛋白)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的含铜金属蛋白,其名称由“hemo-”(血液)和“cuprum”(铜)组合而成。它最早由美国生物化学家Samuel H. Piper在1955年发现并命名,主要功能是协助铜离子在血液中的运输与代谢调节。
根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的描述,hemocuprin的分子量约为15-18 kDa,其三维结构包含特定的铜结合位点,能够通过可逆性结合铜离子维持体内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研究显示,该蛋白在肝脏合成后进入循环系统,与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共同参与铁代谢和抗氧化过程。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临床数据库指出,hemocuprin的水平异常可能与遗传性铜代谢疾病(如威尔逊病)相关。不过,目前关于该蛋白的病理机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临床数据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实验。
"hemocuprin" 是一个与铜元素相关的生物化学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Hemocuprin(血铜蛋白辅基)是铜结合蛋白的辅助成分,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参与铜元素的运输或储存过程。该术语由"hemo-"(血液)和"cuprin"(铜相关物质)组合而成。
相关概念区分
应用领域
该术语主要用于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涉及铜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研究,如低铜蓝蛋白血症(hypoceruloplasminemia)等。
注意:由于相关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均为低或中等权威性),建议通过专业生物医学数据库(如PubMed)或教材进一步验证术语定义及功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