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血巴通氏体属,血巴尔通氏体属
Haemobart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寄生性细菌,属于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表面,引发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该属微生物最早由微生物学家Schilling于1928年发现并命名,其名称源自希腊语"haima"(血液)和"bartonella"(巴尔通体属)的组合,反映了其生物学特性。
根据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ICSP)最新分类标准,传统分类中的Haemobartonella felis(猫血巴尔通体)已被重新归类为Mycoplasma haemofelis。这类微生物通过节肢动物媒介(如跳蚤、蜱虫)或血液接触传播,感染后会导致宿主出现发热、黄疸、脾脏肿大等症状,在免疫抑制个体中可能引发致命性溶血危机。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涂片吉姆萨染色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点状或链状微生物,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如PCR可提高诊断特异性。治疗多采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联合支持疗法,预防重点在于控制媒介寄生虫和避免输血感染。美国兽医医学协会(AVMA)建议对疫区动物实施定期驱虫和血液筛查。
Haemobartonella(血巴通氏体属)是一种寄生在动物红细胞表面的微小细菌,属于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与巴通氏体属(Bartonella)存在亲缘关系但分类不同。以下为其核心信息:
病原特性
该属微生物需依附宿主红细胞生存,通过蜱虫、跳蚤等节肢动物传播,主要感染猫、犬、牛等动物,引发溶血性贫血。例如水牛血巴尔通氏体(Haemobartonella sturmanii)。
命名与翻译
该词由希腊语词根构成:
相关误区
需注意「Haemobartonella carinae」曾被机器误译为「船底座」,实为拉丁语物种名后缀,与天文术语无关。建议参考专业医学词典进行术语核查。
该病原体在兽医领域较受关注,人类感染案例罕见。若宠物出现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液涂片检查或PCR检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