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manite是什么意思,hackmanite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矿物] 紫方钠石
专业解析
Hackmanite 是一种稀有且独特的矿物,属于方钠石族矿物(Sodalite Group)。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光致变色效应(Tenebrescence),即在短波紫外线(如阳光或紫外灯)照射下,其颜色会从白色、浅灰色或浅粉色迅速变为深紫色、紫罗兰色或粉红色,而当移开紫外光源后,颜色又会缓慢褪回原状。这种可逆的颜色变化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性质。
以下是关于 Hackmanite 的详细解释:
-
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
- 化学式:Na₈Al₆Si₆O₂₄(Cl,S)₂。它是方钠石(Sodalite)的含硫变种。硫(S)部分取代了方钠石化学式中的氯(Cl),这是其产生光致变色现象的关键。
- 晶体结构: 属于立方晶系。其晶体结构是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连接成的骨架,形成笼状结构,钠离子(Na⁺)以及氯离子(Cl⁻)或硫离子(S²⁻)位于笼中。硫的存在形式(如 S₂⁻ 或 S₂²⁻ 自由基)及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变化被认为是光致变色的根源。
-
物理性质:
- 光致变色性 (Tenebrescence): 这是 Hackmanite 的标志性特征。暴露于紫外光(特别是短波UV)下时,矿物颜色加深(通常变为紫色);停止照射后,颜色在光线(尤其是白光或长波UV)下或随时间推移逐渐褪去。这个过程可以无限次重复。这种效应归因于其晶格中由硫杂质形成的“色心”在光照下的电子激发和弛豫。
- 颜色: 未受紫外光照射时,通常呈白色、浅灰色、浅粉色或浅紫色。经紫外光激发后变为深紫色、紫罗兰色、粉红色或紫红色。
- 光泽: 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
- 透明度: 透明至半透明。
- 硬度: 莫氏硬度约为 5.5 - 6。
- 解理和断口: 具有差到中等的解理,断口呈贝壳状。
- 荧光: 许多 Hackmanite 在长波和短波紫外线下会发出强烈的橙红色荧光。这种荧光通常比其光致变色效应更稳定。
-
成因与产地:
- Hackmanite 主要形成于富钠、贫硅的碱性火成岩中,如霞石正长岩及其相关的伟晶岩和热液脉。它常与其他碱性矿物如霞石、长石、霓石、异性石等共生。
- 著名产地包括:
-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圣希莱尔 (Mont Saint-Hilaire, Quebec, Canada): 产出颜色鲜艳、光致变色效应显著的晶体。
- 阿富汗巴达赫尚省 (Badakhshan Province, Afghanistan): 是宝石级材料的重要来源。
- 缅甸 (Myanmar): 也产出宝石级材料。
- 其他产地有俄罗斯科拉半岛、格陵兰岛、挪威、美国阿肯色州等。
-
用途与价值:
- 矿物收藏: 由于其独特的光致变色性和漂亮的颜色,Hackmanite 是矿物收藏家非常追捧的品种。
- 宝石材料: 透明且颜色鲜艳的 Hackmanite 可被切割成刻面宝石或弧面宝石用于珠宝。其光致变色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奇有趣的宝石。但需注意其硬度相对较低,且光致变色效应在强光下会减弱(褪色),佩戴时需留意。
- 科学研究: 其光致变色机理是材料科学和固态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开发新型光敏材料有潜在启发意义。
-
重要注意事项:
- 处理: 一些市场上的 Hackmanite 宝石可能经过酸洗处理以增强其颜色或透明度。酸洗可能会溶解掉矿物表面的硫,从而削弱其光致变色效应。购买时需注意。
- 与方钠石的区别: 普通方钠石(蓝色为主)不含足够的硫,因此不具有光致变色性。Hackmanite 特指具有光致变色性的含硫方钠石变种。
总结来说,Hackmanite 是一种含硫的方钠石族矿物,以其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可逆地改变颜色(光致变色效应)而闻名,主要产于特定的碱性岩环境中,是珍贵的收藏矿物和具有独特光学效应的宝石材料。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资料
Hackmanite(紫方钠石)是一种特殊矿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Hackmanite是方钠石(Sodalite)的紫色亚种,属于含硫的硅酸盐矿物。其英文名称源于芬兰地质学家Victor Axel Hackman,以纪念他对矿物学的研究贡献。
2. 特性与现象
- 光致变色:Hackmanite最显著的特征是遇紫外线(如阳光)照射后颜色加深,从浅紫色逐渐变为橙红或深紫色,停止照射后缓慢恢复原色。
- 化学成分:其变色机制与硫(S)替代氯(Cl)的类质同象现象有关,形成“S-空穴色心”和“F心吸收”,共同导致紫色调。
3. 稀有性与应用
Hackmanite产量稀少,主要作为宝石或矿物标本收藏。其光致变色特性使其在珠宝领域具有独特吸引力,被视为“太阳能电池”般的天然材料。
注意:需与拼写相近的“Hackman”(指司机或马夫)区分,两者无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