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ɡriːn,sɪknɪs/ 美:/'ˈɡrinsɪknɪs/
n. 黄萎病;绿色贫血
n.|verticillium/cyanosis;黄萎病;绿色贫血
greensickness(萎黄病)是历史上用于描述青少年女性因缺铁导致的贫血症状的医学术语,其核心特征为皮肤苍白、泛黄或发绿,伴随疲劳、呼吸困难等症状。该词源自中古英语“grene siknesse”,字面含义为“绿色病”,源于患者因血红蛋白不足而呈现的异常肤色。
现代医学中,这一术语已被“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替代。其病理机制与体内铁元素缺乏相关,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常见诱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或吸收障碍。典型症状涵盖虚弱、头晕、心悸及指甲脆化,严重者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嗜食冰块或泥土)。
治疗以口服铁剂补充为主,辅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深绿叶菜)。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30%的人口受缺铁性贫血影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与月经失血及妊娠需求相关。
参考资料: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greensickness”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植物病理学含义
指黄萎病,一种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于棉花、番茄等作物,表现为叶片黄化、枯萎等症状。
医学含义
指萎黄病(绿色贫血),历史上用于描述年轻女性因缺铁导致的贫血症,症状包括面色苍白泛绿、虚弱及月经紊乱。该词现已较少使用,现代医学中更多用“iron-deficiency anemia”(缺铁性贫血)替代。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