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ɡləʊ'kɪdɪəm/ 美:/'ɡlo'kɪdiəm/
复数 glochidia
n. 河蚌幼体,瓣钩幼虫;(水蕨类植物上的)钩毛
glochidium(复数形式glochidia)是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如蚌科Unionidae成员)幼虫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种微小钩状幼体具有寄生特性,通过钩状结构附着在鱼类等宿主的鳃或鳍上,利用宿主提供的营养完成变态发育。该术语源自希腊语"glochís"(尖端)和拉丁语后缀"-idium"(微小形态),描述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根据《无脊椎动物学》教材记载,glochidium幼虫体长通常为0.1-0.3毫米,外壳呈双瓣结构,内部含有特殊的黏丝腺体。当宿主靠近时,母蚌通过释放拟饵结构诱导鱼类吞食,幼虫随即附着并刺激宿主组织形成包囊。这种寄生关系持续数周至数月,直到幼体发育为幼蚌脱落。
美国地质调查局水生生物研究显示,某些蚌类(如Lampsilis属)的glochidium具有宿主特异性,仅能感染特定鱼类。这种共生机制既保障了蚌类的种群扩散,也为宿主鱼类提供了免疫刺激。《水生生态系统研究》指出,glochidium的存在可作为水域生态健康指标,其存活率与水质污染程度呈负相关。
“Glochidium”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生物学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某些淡水蚌类(如无齿蚌属)的幼虫阶段,称为瓣钩幼虫或钩介幼虫。这类幼虫具有钩状结构,可附着在鱼类等宿主的鳃或皮肤上完成寄生变态发育,随后脱离宿主独立生活。
指仙人掌等植物表面的倒刺状刚毛,通常成簇生长,具有防御功能。该含义与动物学中的幼虫名称拼写相同,但属于不同领域术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物种的寄生机制或植物刺结构,可参考相关生物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