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潜育作用
The disasters due to silt deposition took place in the lake area and mainly expressed in flooding, soil gleization and snail fever.
泥沙沉积灾害发生在湖区,突出表现为洪涝、土壤潜育化和血吸虫感染。
Gleization(潜育作用) 是土壤学中的一个核心术语,指在长期积水、氧气缺乏(厌氧)的还原环境下,土壤中发生的特定物理化学过程及其形成的典型土壤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土壤矿物质(尤其是铁、锰)的还原、溶解、迁移和重新分布,导致土壤剖面中出现灰蓝色、青灰色或绿灰色的黏重土层(称为潜育层或G层)。这一过程是潜育土(Gleysols)和水稻土等水成土壤形成的标志性特征。
以下是gleization过程的详细解释:
还原环境的形成
当土壤长期被水饱和(如沼泽、湿地、河漫滩或长期淹水的稻田),孔隙中的氧气被消耗殆尽,形成厌氧环境。微生物转而利用土壤中的铁(Fe³⁺)、锰(Mn⁴⁺)等变价元素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呼吸,将其还原为可溶性的亚铁(Fe²⁺)和亚锰(Mn²⁺)离子。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通常低于+200mV,甚至降至负值)。
铁锰的还原、迁移与分异
其他伴随过程
环境意义与应用
Gleization过程形成的潜育土通常排水不良、通气性差、土温低、养分有效性(尤其氮磷)较低,且可能存在还原性有毒物质(如过量亚铁、有机酸)。这类土壤在自然状态下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在农业上,通过排水改良(如开沟排水、垄作),可以改善其氧化状态,提高生产力,是水稻种植的重要土壤资源之一。
权威来源参考:
"gleization" 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含义如下:
定义
指潜育作用或灰黏作用,属于土壤学或地质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描述特定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或物理变化。
发音
英音为 [gleɪ'zeɪʃən],美音为 [gleɪ'zeɪʃən]。
词源与使用
该词源自英语构词法,后缀 "-ization" 表示某种过程或作用,词根可能与古英语或拉丁语相关,但具体来源未明确标注。
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描述潜育化土壤(如沼泽、湿地等长期积水环境中的土壤)的形成机制,涉及铁、锰等元素的还原反应及黏土矿物的灰化过程。
补充说明
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专业文献或教材中。由于搜索结果中相关权威资料较少,建议结合土壤学词典或地质学数据库进一步验证具体语境下的含义。
若需更准确的学术定义,推荐查阅《土壤学术语标准》或相关领域的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