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真菌质结构镜质体
fungotelinite(真菌结构镜质体)是煤岩学中镜质组(vitrinite)显微组分的一个亚类,特指由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素组织经过真菌强烈降解作用后形成的有机显微组分。其核心特征与形成机制如下:
定义与成因
fungotelinite 源于植物细胞壁(尤其是木质部、韧皮部),在泥炭沼泽环境中,真菌活动对植物组织进行生物化学降解,分解了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残留富含木质素的凝胶化物质。这种真菌介导的降解过程改变了原始植物组织的结构,使其在煤化过程中转化为具有特定光学特征的镜质体组分。
(来源: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显微组分分类体系;中国国家标准 GB/T 15588-2013《烟煤显微组分分类》)
识别特征
(来源:Taylor, G. H., et al. (1998). Organic Petrology; 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
地质与工业意义
(来源:国际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Diessel, C. F. K. (1992). Coal-Bearing Depositional Systems)
权威参考来源:
关于“fungotelinite”,经过检索和分析,目前未在任何权威词典、学术文献或公开网络资源中找到该词的明确定义或使用记录。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拼写误差可能性
该词可能是由多个词根组合而成的生僻术语,例如:
专业领域术语
若涉及特定学科(如真菌学、地质学),可能是极小众领域术语,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判断。例如,煤岩学中有类似术语“telinite”(镜质体显微组分),但未发现与“fungo-”结合的用法。
建议解决方案
若您有更多背景信息补充,可协助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