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真菌毒性
真菌毒性
The plant extracts also exhibit excellent fungitoxicity against the resistant isolate of C. gloeosporioides.
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对肉桂等植物提取物无明显抗性;
"Fungitoxicity"(真菌毒性)指某种物质对真菌生长、繁殖或代谢活动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特性。该术语常用于农业、医药和工业领域,描述化学制剂或天然成分对抗真菌感染或腐败的能力。
在农业领域,真菌毒性是杀菌剂(fungicide)的核心功能。例如,含铜化合物或三唑类的农药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或干扰麦角甾醇合成,从而控制作物病害(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管理手册》,2020版)。工业防腐剂中的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也依赖其真菌毒性抑制材料表面霉菌滋生(美国环境保护署《工业杀菌剂指南》)。
医学上,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Fluconazole)的真菌毒性机制涉及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这一原理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抗感染药物专题中详细阐述(2023年抗真菌药物综述)。需要注意的是,过强的真菌毒性可能对非靶标生物产生生态风险,因此欧盟化学品管理局要求相关产品必须标注生态毒性等级(ECHA法规No.1907/2006)。
“Fungitoxicity”是一个由“fungi”(真菌)和“toxicity”(毒性)组合而成的专业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含义
Fungitoxicity指化学物质(如杀菌剂)对真菌的毒性作用,即通过干扰真菌的生理生化过程抑制或杀死真菌的能力。例如,杀菌剂通过破坏真菌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实现病害防治。
作用方式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农业领域,描述杀菌剂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控效果,例如波尔多液、三环唑等。部分研究也涉及医学领域,如抗真菌药物的毒性评价。
早期定义(1943年)强调“反向干扰真菌生命功能”,现代定义扩展至包含间接作用(如改变宿主-病原互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