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 帧中继
VOFR? Voice Over Frame Relay?
帧中继语音传送?。
Frame Relay Bearer Service?
帧中继运载服务FRBS ?
Frame Relay Switch Node?
帧中继转换节点FRSN ?
Frame Relay Services?
帧中继业务FRS ?
Frame Relay Congestion Management Scheme?
帧中继拥塞管理方案FRCMS ?
帧中继(Frame Relay)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广域网(WAN)通信协议,工作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第二层)。它通过建立虚电路(Virtual Circuits) 在节点间高效传输数据帧,主要设计用于在可靠数字链路上实现快速、低成本的数据交换。以下是其核心原理与技术特点:
虚电路交换
帧中继不建立物理专线,而是在物理链路上创建逻辑的永久虚电路(PVC) 或交换虚电路(SVC)。每个PVC分配唯一的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用于标识路径(如DLCI 100可能指向总部,DLCI 200指向分支机构)。
技术细节:DLCI仅具有本地意义,同一物理链路上不同节点的DLCI可重复使用。
简化帧结构
数据被封装为帧,结构精简(如下图),仅包含:
| 标志位 | DLCI地址 | 控制字段 | 用户数据 | FCS校验 | 标志位 |
相比传统协议(如X.25),省略了逐跳的流量控制和纠错,依赖上层协议(如TCP)保障可靠性。
统计复用
多个逻辑连接共享单一物理链路,按需分配带宽。例如,一条T1线路(1.544 Mbps)可同时承载多个PVC,动态利用空闲带宽提升效率。
低延迟传输
因省略逐节点确认,帧中继延迟显著低于X.25(典型值<50ms),适用于实时应用(如VoIP雏形)。
按需计费
运营商按承诺信息速率(CIR)和突发数据量(Bc/Be)收费,用户可灵活配置带宽需求。
拥塞管理机制
随着光纤普及,帧中继逐渐被更高带宽、更低成本的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和以太网专线取代。MPLS支持QoS分级,且兼容IP、帧中继等多种底层技术,成为现代企业WAN主流方案。
https://www.cisco.com/c/en/us/tech/wan/frame-relay/index.html
注:当前帧中继主要用于特定传统系统,新建网络通常采用MPLS或SD-WAN技术。
以下是关于Frame Relay(帧中继) 的详细解释:
Frame Relay(帧中继)是一种广域网(WAN)通信协议,主要用于局域网(LAN)之间的高效互联。它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虚电路(Virtual Circuit)实现数据传输。与传统的X.25协议相比,帧中继简化了错误检测和流量控制机制,提升了传输速度和效率。
帧中继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广泛应用,但随着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和宽带互联网技术 的普及,其使用逐渐减少。现代网络更倾向于基于IP的高效协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可参考网络通信相关教材或权威技术文档。
cancelCullinanerasesexaltingfellinglautermangoesmanliestrecompensedcultivate talentsinterbank borrowingprimitive cultureprinter driverscented teaso onsoftware systemsubsidiary companyvillages and townswith pleasurecalkchipsetculmdagabaderosinationdivulsorerysiphakefetuinisoinhibitorMASMAnge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