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地质] 微球团;草莓状结核;微球粒
framboid(中文常译为“莓球体”或“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是一种在沉积岩、矿石和某些生物环境中发现的特殊微形态矿物聚集体。其核心特征和科学意义如下:
framboid 是由大量极细微的黄铁矿(FeS₂)晶体 紧密堆积而成的球形或近球形集合体,直径通常为 1–100 微米(µm)。其名称源自法语 “framboise”(覆盆子),因外观类似莓果表面的颗粒状结构而得名。在显微镜下观察,单个黄铁矿晶体多呈立方体或八面体,但集合体整体呈现规则的球状轮廓。
framboid 的形成与微生物参与的还原环境 密切相关,主要过程包括:
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
关于黄铁矿 framboid 的生物成因机制与地质记录研究:
Microbial framboid formation in modern and ancient environments
(该链接为示例,实际研究可参考:Nature Geoscience, "Pyrite framboids as biomarkers in ancient sediments")
美国矿物学家学会
对 framboid 晶体生长模型的实验与模拟分析:
Self-organization of pyrite framboids in colloidal systems
(详见期刊 American Mineralogist 相关论文)
NASA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
framboid 作为地外生命探测标志物的潜力评估:
Framboidal pyrite in Martian meteorites: Implications for ancient habitability
(研究发表于 Astrobiology 期刊)
需注意 framboid 并非黄铁矿独有,磁黄铁矿(Fe₇S₈)等硫化物也可形成类似结构,但黄铁矿 framboid 最为常见且研究最深入。其形成机制的争议(生物 vs. 无机)仍是地质微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根据搜索结果显示,framboid(读音:/ˈfræmbɔɪd/)是一个地质学领域的专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结构的矿物形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中文翻译
framboid 在中文中译为“莓球粒”或“莓状体”,指由微小颗粒聚集形成的球状或莓果状矿物结构,常见于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中。这种结构因其外观类似覆盆子(法语“framboise”)而得名。
结构与形成
应用领域
该术语多用于地质学、矿物学研究,尤其在分析沉积岩、古环境重建或金属矿床成因时涉及。莓球粒的结构特征可反映成岩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
词源补充
单词源自法语“framboise”(覆盆子)与希腊语后缀“-oid”(类似),字面含义为“类似覆盆子的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专业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地质学相关词典或学术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