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rinemia是什么意思,fibrinemia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纤维蛋白血症
专业解析
纤维蛋白血症(Fibrinemia) 是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或其降解产物浓度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血浆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进而聚合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参与止血过程。纤维蛋白血症则标志着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其核心含义和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定义与本质:
- 纤维蛋白血症特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通常在 2.0 - 4.0 g/L 之间。当浓度持续超过 4.5 g/L 或更高时,即可称为纤维蛋白血症。
- 需要区分的是,有时“纤维蛋白血症”一词也可能被不严格地用于描述血液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oluble Fibrin Monomer, SFM) 或其复合物(如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的情况,这些是凝血酶激活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出现提示体内存在持续的、未被充分抑制的凝血酶生成和凝血激活状态。但更精确地说,描述后者状态更常用的术语是“高凝状态”或“凝血激活”。
-
病理机制与病因:
- 急性期反应:纤维蛋白原是一种重要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感染、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组织损伤、手术或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的能力会显著增强,导致血浆浓度升高。这是纤维蛋白血症最常见的原因。
- 恶性肿瘤:多种实体瘤(如肺癌、胃癌、胰腺癌)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可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肿瘤细胞因子释放刺激肝脏合成有关。
- 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已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通过增加血液粘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降低等多种机制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 其他原因:妊娠(尤其是晚期)、吸烟、肾病综合征(合成增加伴随丢失)、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
-
临床意义:
- 血栓风险标志物:持续升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其水平越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通常越大。
- 炎症活动指标:作为急性期蛋白,纤维蛋白原升高常反映体内存在炎症活动或组织损伤。
- 疾病预后指标:在某些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提示更差的预后。
- 凝血功能评估:虽然纤维蛋白原升高本身主要反映合成增加或炎症状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早期),纤维蛋白原消耗前也可能出现短暂升高。更常见的是在 DIC 后期或严重肝病时,纤维蛋白原会显著降低。
纤维蛋白血症主要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病理性升高的状态,最常见于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等引起的急性期反应,也可见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风险状态等。它不仅是炎症活动的标志,更是重要的心血管血栓事件风险因子,具有显著的临床评估和预后价值。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资料
fibrinemia(纤维蛋白血症)是医学术语,由“fibrin”(纤维蛋白)和“-emia”(表示血液中存在某种物质的词缀)组成,指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异常增高的病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词源与定义
- fibrin(纤维蛋白):由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转化形成的不溶性蛋白质,是血栓的主要成分。
- -emia:源自希腊语,表示“与血液相关”或“血液中存在某种物质”。
因此,fibrinemia可理解为血液中纤维蛋白水平异常升高,可能由凝血系统紊乱或疾病引发。
-
临床意义
- 纤维蛋白血症通常与高凝状态相关,可能增加血栓风险,如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
- 也可能伴随某些疾病出现,例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或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
注意事项
- 该术语在临床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yperfibrinogenemia)等具体形式描述。
- 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及临床表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病因或治疗,建议参考权威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