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骸泥
Faulschlamm(德语复合词,由 faul [腐败的] + Schlamm [污泥] 组成)是环境工程与污水处理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特指在厌氧条件(即无氧气环境)下,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经过稳定化处理的有机污泥。其核心含义与形成过程如下:
形成过程与定义:
Faulschlamm 是在污水处理厂(Kläranlage)的消化池(Faulbehälter 或 Faulturm) 中产生的。污水中的原生污泥(Rohschlamm)或剩余活性污泥(Überschussschlamm)被送入这些密闭容器,在特定温度(中温约 35-37°C 或高温约 55°C)和厌氧环境下,经历数周的停留时间。在此期间,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被多种厌氧微生物(包括产酸菌和产甲烷菌)逐步分解,最终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污泥厌氧消化(Schlammfaulung)。因此,Faulschlamm 是指经过这种厌氧消化过程后达到稳定状态的污泥产物。
主要特性:
成分与处置/利用:
Faulschlamm 主要由未被完全分解的惰性有机物、微生物菌体(死菌)、无机颗粒物(如砂砾)以及水分组成。其最终处置方式通常包括:
与相关术语的区别:
Faulschlamm 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原生污泥在厌氧消化池内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形成的稳定化污泥。其特点是腐败性低、臭味小、病原体减少、脱水性较好,并伴有沼气产生。它是污泥处理工艺链中的一个关键产物,其后续处置(土地利用、焚烧等)需遵循环保法规要求。
"Faulschlamm"是德语复合词,由"faul"(腐烂的)和"Schlamm"(污泥)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不同使用场景理解:
基础释义
指污水净化过程中产生的腐殖质沉积物,通常译为"腐殖污泥"或"厌氧污泥"。这类污泥在污水处理厂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形成。
专业术语延伸
在环境工程领域特指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具有以下特征:
地质学应用
在自然环境中,可指湖泊底部长期缺氧环境下形成的腐泥层,这类沉积物常含有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
该词在汉译时存在"烂污泥"与"骸泥"两种表述,后者更强调有机质矿化后的残留特性,常见于学术文献。如需更详尽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建议查阅环境工程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