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引涕药;催嚏剂
adj. 催嚏的;引涕的
n.|sternutatory;引涕药;催嚏剂
Errhi̲n̲e(中文译名:催嚏剂)是医学术语,指通过刺激鼻腔黏膜引发打喷嚏或促进分泌物排出的物质或药物。该词源自古希腊语“errhínein”,意为“使鼻腔排出”,由“en-”(进入)和“rhis”(鼻子)组成。
根据《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errhine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或稀释黏液,从而缓解鼻窦阻塞或清除异物。典型例子包括芥末粉、辣椒素及传统草药粉末(如白芷根)。现代医学中,此类物质多用于辅助治疗慢性鼻窦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权威医学参考来源: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解释,,单词"errhine"的含义如下:
一、词性及发音
二、核心释义
形容词
表示"促使鼻腔分泌的",特指能引发打喷嚏或流涕的物质特性。例如:
Errhine substances are often used in medical treatments to clear nasal passages.
名词
指代具有上述特性的药物,即"催嚏剂"或"引涕药"。这类药物通过刺激鼻腔黏膜发挥作用,常见于传统医学中。
三、专业领域应用
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该词主要用于描述通过鼻腔给药引发生理反应的物质,例如:
四、词源补充
虽然搜索结果未明确说明其词源,但根据构词法推测可能源自希腊语"en-"(进入)和"rhinos"(鼻子)的组合,字面意为"作用于鼻腔"。
注:该词属于专业术语,日常英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医学文献或药剂学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