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calyx是什么意思,epicalyx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epicalyx英标
英:/',epɪ'keɪlɪks/ 美:/''epɪkælɪks/
词性
复数 epicalyxes或epicalyces
常用词典
n. 萼状总苞
专业解析
epicalyx(副萼)是植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某些植物花朵中位于花萼(calyx)外侧的一轮额外的苞片状结构。它并非真正的花萼组成部分,而是由苞片(bracts)或萼片(sepals)的变态或增生形成的一个附属结构。
其详细含义和特点如下:
-
结构与位置:
- 副萼通常由一轮(有时数量更多)分离或部分联合的、类似萼片的叶状结构组成。
- 它紧密地包围在花萼的外侧,位于花萼与花梗(pedicel)之间。在花蕾发育阶段,副萼常包裹保护着内部的花萼、花瓣和生殖器官。一些权威的植物形态学著作指出,副萼在形态学上可能起源于花序苞片或高度变异的叶结构,它位于花萼外侧,是花萼的“额外保护层”或“附属轮” 。
-
功能:
- 保护作用:这是副萼最主要的功能。在花蕾发育和开花前,副萼为内部娇嫩的花器官(尤其是花瓣和雄雌蕊)提供额外的物理保护,抵御机械损伤、昆虫侵害、过度蒸腾或不良环境条件。
- 吸引传粉者:在某些物种中,副萼可能具有鲜艳的颜色(如某些锦葵科植物),起到吸引传粉昆虫的作用,辅助花瓣完成传粉功能。
- 光合作用:作为叶状结构,副萼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为花朵生长提供能量。植物解剖学资料显示,副萼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其相对坚韧的结构为内部花蕾提供了关键的机械防护屏障 。
-
分类学意义:
- 副萼的存在与否、其数目、形态(分离或合生)、大小、颜色和毛被等特征,是植物分类学(尤其是科、属等级)的重要鉴别依据之一。
- 例如,副萼是锦葵科(Malvaceae) 植物的一个非常显著和普遍的特征。在该科中,副萼通常由3片至多片(如棉属有3片大型副萼,蜀葵属、木槿属常有多片)苞片状结构组成,包裹在花萼之外,成为识别锦葵科植物的关键形态标志之一。其他一些科(如部分蔷薇科、牻牛儿苗科植物)也可能具有类似副萼的结构。
Epicalyx(副萼)是位于花萼外侧的一轮特化的苞片状结构,主要功能是保护发育中的花蕾,有时也参与吸引传粉者或光合作用。它是某些植物类群(特别是锦葵科)的关键识别特征,在植物分类和形态描述中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参考:
- Eames, A. J. (1961). Morphology of the Angiosperms. McGraw-Hill. (经典植物形态学教材,详细阐述花部结构包括副萼的起源和形态)
- Esau, K. (1977). Anatomy of Seed Plants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权威植物解剖学著作,涉及花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保护组织的描述)
网络扩展资料
Epicalyx(萼状总苞)是植物学中的专业术语,指某些花朵中位于真花萼(calyx)下方的一轮苞片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功能
- Epicalyx是由一组苞片(bracts)组成的次生花萼结构,形态上类似真花萼,但并非真正由萼片(sepal)构成。
-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花蕾,并在花朵开放时辅助吸引传粉者。
2.结构特征
- 通常由2-5枚小型苞片组成,形状多样,如线形(linear)、三角形(triangular)或钻形(subulate),表面可能具毛。
- 在康乃馨(carnation)和木槿(hibiscus)等植物中表现显著。
3.常见植物
- 典型代表:草莓、棉花、委陵菜属(Potentilla)等植物的花外常有一轮副萼。
- 特殊形态:部分植物的副萼可能特化成鲜艳的瓣状结构,如锦葵科植物。
4.同义词与关联术语
- 英文中亦称为false calyx、calycle 或calyculus,中文译名包括“副萼”“假萼”。
- 复数形式为epicalyces。
5.发音与词源
- 国际音标:英式发音为/ˌepɪˈkeɪlɪks/,美式发音为/ˌepɪˈkælɪks/。
- 词源来自希腊语前缀epi-(上方)与calyx(花萼)的组合,字面意为“位于花萼之上的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植物的副萼形态或功能,可参考植物学图鉴或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