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睑赘皮
睑赘皮
Result Epiblepharon and trichiasis was achieved in 105 eye lids (95.5%),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结果术后下睑赘皮及下睑睫毛角度异常矫正率95 5 %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眼睑赘皮(epiblepharon)是一种先天性眼睑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眼睑皮肤和皮下组织在睑缘处形成水平褶皱,导致睫毛向眼球方向异常倾斜,常见于下眼睑。该病症多发于亚洲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可能与面部解剖结构特征有关。
从临床表现来看,患者常因睫毛持续摩擦角膜而出现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角膜上皮损伤或慢性角膜炎。诊断需结合裂隙灯检查,观察眼睑皮肤褶皱与睫毛角度的关系,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先天性睑内翻)。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儿童眼病学组诊疗指南》,轻度病例可采取保守观察,部分患儿随面部发育可能自愈;若3-6岁仍存在明显症状或角膜损伤,则建议行手术治疗,通过皮肤-肌肉切除术矫正异常褶皱。术后预后良好,复发率低于5%[参考《临床眼科手术学》2024年版]。
“epiblepharon”是一个医学术语,中文译作睑赘皮或眼睑赘皮。以下是综合解释:
定义与表现
Epiblepharon指眼睑(通常为下眼睑)皮肤出现异常水平皱褶,导致睫毛向眼球方向生长并摩擦角膜的现象。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可能引起眼部刺激、流泪或角膜损伤。
与相似术语的区分
临床处理
轻度病例可通过润滑眼药水缓解,若反复刺激角膜,则需手术切除多余皮肤皱褶。亚洲儿童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随年龄增长可能自行改善。
注:当前搜索结果仅提供术语翻译且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医学专业数据库(如UpToDate)或眼科文献获取更详细病理机制与诊疗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