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inopenia是什么意思,eosinopenia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嗜曙红细胞减少
专业解析
eosinopenia 指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数量异常减少的状态。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在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防御和某些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定义与诊断标准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定义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下限。正常值因实验室而异,但一般认为低于每微升血液 20-40 个细胞(< 20-40 cells/μL)可视为减少。这是一种实验室检测结果,而非独立的疾病诊断。
-
发生机制与常见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 急性应激反应与糖皮质激素升高: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机体在急性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创伤、烧伤、手术、心肌梗死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分泌急剧增加。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并促进其从循环中迁移至组织或加速凋亡,导致外周血计数迅速下降。
-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进行治疗时,会直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这是药物的已知效应。
- 库欣综合征:内源性皮质醇过量产生的疾病状态也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某些急性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初期,伴随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释放,常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有时也可引起一过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临床意义
单独的血常规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通常临床意义有限,很少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它更多被视为一个反映机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或正在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指标。在评估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能提示存在上述情况。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整体临床表现、病史(尤其是用药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其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资料
Eosinopenia(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 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或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基本概念
- 词源:由“eosino-”(嗜酸性染色特性)和“-penia”(减少)组成,字面意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正常范围: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绝对计数通常为0.05-0.5×10⁹/L。
- 临床意义: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应激反应或潜在疾病。
常见原因
-
生理性减少
- 暂时性减少可见于急性感染、剧烈运动、妊娠等()。
- 应激状态(如大手术、烧伤)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
病理性减少
- 感染:伤寒、副伤寒等严重细菌感染()。
-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 其他:疟疾、慢性免疫性疾病()。
-
其他因素
- 药物影响: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
- 检验误差:操作不当或样本问题可能导致假性减少()。
临床意义与诊断价值
- 感染监测: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能提示严重感染(如脓毒症),需结合其他指标()。
- 预后评估: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回升提示病情好转()。
- 用药参考:长期激素治疗患者需定期监测,避免副作用()。
注意事项
- 结果解读: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如C反应蛋白、血培养)综合分析。
- 复检建议:若数值异常但无明确病因,建议复查以排除检验误差()。
如需更专业的医学指导,请咨询临床医生并参考权威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