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昆虫痘病毒
Entomopoxvirus(昆虫痘病毒)是一类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DNA病毒,专性感染昆虫宿主。这类病毒最早于1968年在鞘翅目昆虫中被发现,其名称由“entomo-”(昆虫)和“poxvirus”(痘病毒)组合而成。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分类标准,昆虫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下的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和昆虫痘病毒亚科,与感染哺乳动物的天花病毒具有远缘关系。
该病毒颗粒呈椭圆形或砖形,直径约250-400纳米,外层包裹脂蛋白包膜,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其复制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质内,通过形成病毒工厂(viroplasm)完成增殖。已知宿主涵盖鳞翅目(如蛾类)、直翅目(如蝗虫)、双翅目(如蚊蝇)等农业害虫,感染后可导致幼虫发育停滞、体表出现白色痘状病变等典型症状。
昆虫痘病毒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SDA-ARS)的文献指出,某些毒株可作为特异性生物农药,通过破坏害虫中肠细胞实现种群控制。此外,其独特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病毒-宿主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了模型系统,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病毒学杂志》等权威期刊。
Entomopoxvirus(昆虫痘病毒)是一种主要感染昆虫的病毒,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以下是详细解释:
昆虫痘病毒在科学研究中用于昆虫病理学及潜在生物防治研究,但由于宿主特异性较强,实际应用仍有限。
如需更完整的信息,可参考海词词典或科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