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脑髓苷
脑啡肽(Enkephalin,部分文献中也拼写为encephalin)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组织产生,主要参与疼痛调节、情绪控制和神经信号传递。其名称源自希腊语“enképhalos”(意为“脑”)和“-in”(化学后缀),由约翰·休斯(John Hughes)和汉斯·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litz)于1975年首次从猪脑分离鉴定。
分子结构
脑啡肽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ephalin)和亮氨酸脑啡肽(Leu-enkephalin),均由五个氨基酸组成。两者区别在于第五个氨基酸分别为甲硫氨酸和亮氨酸。
作用机制
脑啡肽通过结合δ型阿片受体(DOR)和μ型阿片受体(MOR),抑制神经递质(如P物质)释放,从而阻断疼痛信号传递。该过程涉及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和钾离子通道激活。
生理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脑啡肽降解酶抑制剂(如RB-101)可延长其镇痛效果,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新方向。此外,脑啡肽水平异常与帕金森病、成瘾行为等疾病存在关联,相关机制研究持续进行中。
关于单词“encephalin”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义与词源
encephalin(音标:英式/ˈenkefəlɪn/,美式/ˈenkefəlɪn/)是医学术语,中文译为脑磷脂,指存在于脑组织中的一类磷脂类化合物。其词根源于希腊语“enkephalos”(意为“脑”),后缀“-in”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
潜在混淆与补充
需注意该词可能与另一个神经科学术语enkephalin(脑啡肽)混淆。两者拼写相近但含义不同:
使用建议
由于该词在权威医学文献中使用频率较低,建议在学术场景中结合上下文确认具体含义,或进一步核查是否涉及拼写误差。例如,若涉及疼痛机制的研究,可能实际指代脑啡肽(enkephalin)。
若需更专业的生物化学定义,推荐通过医学词典或学术数据库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