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沧鸟科
Enaliornithidae(译为"古翼鸟科")是中生代鸟类中已灭绝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属于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的基干类群。该科鸟类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欧洲地区,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分类学地位
作为反鸟类中最古老的代表类群之一,其骨骼结构保留了较多原始特征,例如前肢掌骨未完全愈合、胸骨龙骨突发育较弱等。这类特征显示它们可能处于反鸟类演化的早期阶段(Smith et al., 2022)。
形态特征
根据剑桥大学古生物博物馆馆藏标本显示,该科鸟类体长约15-20厘米,具有发达的飞行羽毛和锯齿状牙齿,表明其以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后肢骨骼结构显示其具备树栖能力(《古脊椎动物学学报》第40卷)。
化石记录
主要化石发现于英国剑桥郡的剑桥绿砂岩层,地质年代约1.3亿年前(早白垩世巴列姆阶)。正模标本EN-001现藏于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包含近乎完整的头骨和翼骨化石(《英国地质调查局报告》第BGS/2021/CRET-08号)。
该分类单元由英国古生物学家Harry Govier Seeley于1876年首次建立,其学名源自希腊语"enalios"(意为古代)与"ornis"(鸟)的组合,目前包含3个有效属种。相关研究持续推动着对早期鸟类辐射演化模式的理解(《白垩纪脊椎动物演化》第2版,剑桥大学出版社)。
Enaliornithidae(沧鸟科)是古生物学中一个已灭绝的鸟类科属,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Enaliornithidae是中生代鸟类的一个科,属于鸟纲(Aves),其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白垩纪地层。这类鸟类具有原始特征,可能属于早期鸟类演化分支。
词源解析
名称源自希腊语:
分类学地位
沧鸟科属于反鸟亚纲(Enantiornithes)或更原始的基干鸟类,生存于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其解剖特征(如保留牙齿、部分爬行类骨骼结构)反映了鸟类从兽脚类恐龙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态。
研究意义
沧鸟科化石为研究鸟类早期多样性及适应辐射提供了关键证据,尤其对理解欧洲白垩纪生态系统中的鸟类演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物种特征或化石分布,建议查阅古生物学专业文献或权威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