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地层学
ecostratigraphy(生态地层学)是地质学与生态学交叉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质记录中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替规律,通过化石组合、生物事件及环境指标划分和对比地层。其核心在于分析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变化与沉积环境、气候演变的关联性,为重建古生态系统及地质年代框架提供依据。
该概念最早由Kauffm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强调将生物群落动态与地层划分结合。例如,在海洋地层研究中,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变化被用于识别全球性生物事件,辅助确定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陆相地层则常通过哺乳动物群演替判断新生代地层序列。
根据国际地层学委员会(ICS)的技术指南,ecostratigraphy包含三个方法论特征:①生物带划分需基于群落整体特征而非单一物种;②需结合同位素年龄和磁性地层数据;③强调古环境参数(如氧同位素曲线)与生物响应的同步性分析。这种多指标融合的方法已在南海第四纪地层划分、北美页岩气勘探等领域取得显著应用成果。
ecostratigraphy(生态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交叉学科术语,结合生态学与地层学研究,主要用于分析地层中生物群落与古环境的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
该词由"eco-"(生态)和"stratigraphy"(地层学)组成,指通过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生态特征(如群落结构、分布规律)来划分和对比地层单元。其核心是通过古生物群落的演替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
应用方向
示例说明
根据案例,研究者利用生态地层学方法,通过分析观雾山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划分出不同的古生物群落,进而推断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若需更深入的学术定义或方法论,建议查阅地质学专业文献或教材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