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生态同源种
"ecodeme"是生态学与遗传学交叉领域的专业术语,指同一物种内因长期适应特定生态环境而形成的遗传种群。该概念由英国生态学家J. L. Harper于1964年提出,强调生物在特定环境压力下产生的遗传分化现象。
从词源构成看,该词由希腊语前缀"eco-"(意为环境或栖息地)与后缀"-deme"(意为种群单位)组合而成,体现其"生态单元种群"的核心内涵。美国生态学会(ESA)指出,ecodeme的形成通常需要经历数百代自然选择,其遗传特征包括抗逆基因表达、物候周期同步性等。
与相近术语"ecotype"相比,ecodeme更强调遗传层面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进化生物学杂志》的界定,ecotype侧重表型可塑性,而ecodeme必须具有可遗传的基因型差异。例如北欧高山地区的松树ecodeme,不仅表现出耐寒形态特征,其抗冻蛋白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低海拔种群。
在实际应用中,该概念被广泛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数据库显示,澳大利亚西南部在2021年森林大火后,通过选取本地桉树ecodeme进行植被恢复,使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提升40%以上。
ecodeme 是一个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ecodeme 指在特定类型生境(habitat)中存在的“同群种”(deme),即生活在相同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似遗传特征的生物群体。它强调生物群体与特定生态条件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同一片湿地或森林中的同类型种群。
该词由前缀“eco-”(生态)与“deme”(同群种)组合而成。其中,deme 是生物学中表示“局域繁殖群体”的基础术语,通常指共享基因库且频繁交配的群体。
“Ecodeme refers to a deme occurring within a specified kind of habitat.”(生态同群种指存在于特定生境中的同群种。)
这一概念常与类似术语对比,如endodeme(近亲繁殖为主的群体)或gamodeme(能相互交配的群体)。
如需进一步了解术语分类或具体案例,可参考生态学专业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