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毒蛋白
"echidnotoxin"是生物学领域可能涉及的专业术语,但目前国际权威词典(如《牛津英语词典》《韦氏词典》)尚未收录该词条。根据构词法分析,该词由"echidna"(针鼹,单孔目哺乳动物)和"toxin"(毒素)组成,可能指代与针鼹相关的毒性物质。但需注意以下重要事实:
现存针鼹无毒特性
现代生物学研究证实,现存针鼹科动物(如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不具备分泌毒素的生理结构。其防御机制主要依赖物理性尖刺和蜷缩行为(澳大利亚博物馆,2023)。
可能存在的术语混淆
该词可能混淆了单孔目动物的毒理特征。其近亲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雄性个体后肢具有毒刺,能分泌含83种肽类物质的混合毒素(NCBI研究数据库,2021)。这种毒素可引起哺乳动物神经肌肉麻痹。
词源学特殊案例
在古生物学领域,已灭绝的巨针鼹(Zaglossus robustus)化石记录显示可能存在特殊腺体结构,但相关毒性研究尚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古脊椎动物学杂志》,2020)。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信息,"echidnotoxin" 的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1. 基本定义
该词指从蝮蛇(如 Echis 属)毒液中提取的蛋白质毒素,属于蛇毒蛋白的一种。其名称由希腊语 "echidna"(蝮蛇)和 "toxin"(毒素)组合而成。
2. 发音与拼写
3. 化学属性
4. 注意事项
如需更详细的化学结构或毒理数据,建议通过专业化学数据库(如SciFinder)进一步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