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暗煤素质
Durinite是煤岩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煤中由高等植物木质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有机显微组分,属于镜质组(vitrinite)的亚类之一。其名称源自拉丁语“durus”(坚硬),因其在显微镜下常呈现均质致密的结构特征。
该组分形成于泥炭化阶段,植物细胞壁在缺氧的沼泽环境中发生生物化学降解,细胞腔逐渐被胶体物质充填,最终形成均一化的凝胶体。根据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CCP)分类标准,durinite可细分为两种类型:结构保存较好的telodurinite和完全均质化的eudurinite。
在工业应用中,durinite的反射率是判断煤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能源地质学家通过测量其光学性质,可准确评估煤炭的成熟度及炼焦性能。古环境研究则利用durinite的分布特征,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成煤沼泽类型及水文条件。
权威参考资料:
Durinite是一个地质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Durinite指煤岩中的一种显微组分,通常翻译为"暗煤体"或"暗煤素质",属于煤的有机显微组分之一,具有特定的光学和化学性质。
词性与发音
该词为名词,国际音标为英式/dju:rɪnaɪt/,美式/dju:rɪnaɪt/。
相关术语
在英语文献中常与"durinicrust"(硬壳层)等地质术语关联出现,暗示其形成可能与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沉积作用相关。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煤岩学研究中描述煤的显微组分分类,对判断煤质、成煤环境以及工业应用价值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在实际学术写作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使用,并参考《煤岩学手册》等专业文献获取更精准的定义边界。
由于网络资源的权威性限制,推荐通过《地质学大辞典》《煤岩显微组分分类国际标准》等专业工具书进一步验证该术语的具体参数和分类标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