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dɪplətiːn/
n. 双线期
adj. 双线期的
Prophase may be divided into successive stages termed leptotene, zygotene, pachytene, diplotene, and diakinesis.
前期可被分为连续的阶段: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In diplotene the pairs of chromatids begin to separate from the tetrad form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双线期时,配对的染色单体开始从四分体中分离,此时常可见染色体交叉。
Diplotene是减数分裂前期I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但仍通过交叉点(chiasmata)保持连接。该阶段的名称源自希腊语“diploos”(双重)和“tainia”(带),指染色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带状结构。在此阶段,同源染色体对之间的联会复合体逐渐解体,使原本紧密配对的染色体部分分开,但交叉点的存在表明遗传物质已通过重组发生了交换。
从生物学机制来看,diplotene阶段是确保遗传多样性的关键环节。交叉点不仅是同源染色体暂时连接的物理结构,也是基因重组完成的标志。这种现象在人类卵母细胞中尤为显著,例如女性胚胎中的卵母细胞会长期停滞在diplotene阶段(又称核网期),直至青春期后才继续发育。
权威资料显示,diplotene的持续时间具有物种特异性。在哺乳动物中,该阶段可持续数十年,这种独特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与DNA修复系统的活跃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证实,此阶段停滞的卵母细胞仍保持着修复紫外线等外界损伤的能力。
参考资料:
diplotene是生物学中描述减数分裂前期阶段的重要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与词性
diplotene既可作名词指代减数分裂的"双线期",也可作形容词描述该阶段的特征。该阶段属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的第四个子阶段,顺序为:细线期(leptotene)→偶线期(zygotene)→粗线期(pachytene)→双线期(diplotene)→终变期(diakinesis)。
结构特征
在此阶段,同源染色体对的四分体开始分离,但仍在交叉点(chiasmata)处相连,形成典型的"X"形结构。这种结构是染色体交叉和遗传物质交换的可见证据。
生物学意义
双线期的交叉现象与基因重组直接相关,通过同源染色体间的DNA片段交换,增加了遗传多样性。这一过程对物种的进化适应性和遗传稳定性至关重要。
词源补充
该词源自希腊语"diploos"(双)和"tainia"(带),形象反映了染色体在此阶段呈现的双线结构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海词词典或细胞生物学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