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氘核;重氢核
Diplon是一个在核物理学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专业术语,最早由美国化学家Harold Urey在1931年提出,用于描述氘(deuterium)的原子核。该词源于希腊语"diplóos"(意为“双倍的”),指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其质量约为普通氢原子核(单个质子)的两倍。
在1930年代核物理研究初期,diplon特指通过重水电解实验发现的氢同位素氘的原子核。这一发现对理解核聚变反应机理起到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期刊,并成为Urey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依据。随着学科发展,"deuteron"(氘核)逐渐成为更通用的标准术语,而diplon现在主要出现在科学史文献中。
当前该术语在核工程领域仍有少量使用,例如在描述氘-氚聚变反应时,部分研究文献会交替使用diplon与deuteron指代氘核。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核化学术语汇编》中仍保留此词条作为历史术语参考。
diplon 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用于核物理学领域,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定义与词性
diplon 是名词(n.),指代氘核(即重氢的原子核),由1个质子和1个中子组成,符号通常写作 ( H ) 或 ( D )。需要注意的是,提到的“氚核”可能存在翻译误差,氚核的正确英文应为triton,而 diplon 特指氘核。
发音与拼写
音标为英式 [ˈdɪplɒn],美式 [ˈdɪplɒn],拼写固定为diplon。
相关术语与使用场景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专业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中的权威例句及研究标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