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溶白喉菌素
Diphtheriolysin(白喉溶血素)是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产生的一种外毒素,具有特异性溶解红细胞的能力。其核心特征与作用机制如下:
与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受体结合,形成跨膜孔道,破坏细胞渗透压平衡,最终引发细胞崩解。
对人类、兔、马等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具有高亲和力,但对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作用较弱。
在白喉感染中,diphtheriolysin协同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增强组织损伤,促进细菌扩散。其溶血活性可释放血红素,为病原体提供生长所需的铁元素。
实验室通过血平板培养检测β-溶血环,辅助鉴别产毒型白喉杆菌与非致病性棒状杆菌。
Diphtheriolysin是溶血素,主要破坏红细胞;而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心肌炎、神经麻痹等全身毒性,两者为独立毒力因子。
因当前无直接可引用的公开网页来源,建议查阅以下权威文献获取详细信息:
注:因该术语属专业医学词汇,公开网络资源较少。如需学术级内容,建议优先参考微生物学教材或经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献(如通过PubMed访问)。
根据搜索结果中的词典释义,"diphtheriolysin"是医学术语,其含义为:
词源解析:该词由"diphtheria"(白喉)和"lysin"(溶素)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溶解白喉的因子"()。
医学定义:指能够溶解白喉杆菌或其毒素的物质。这类溶素可能是抗体(如抗毒素)或某些微生物产生的酶类物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发挥作用。
应用背景:在免疫学中,此类溶素常与白喉抗毒素治疗相关。现代医学中,该术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使用"diphtheria antitoxin"(白喉抗毒素)等表述。
建议需要专业医学信息时,可进一步查阅《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或《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等权威工具书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