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去屏蔽
在核磁共振(NMR)领域,deshielding(去屏蔽效应)指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导致屏蔽效应减弱的现象。根据《核磁共振原理》的论述,当原子核处于强电负性基团附近时(如氧或氮原子),其外层电子会被部分剥夺,导致核实际感受到的外磁场强度增加。这种现象会使化学位移值向高频方向移动,例如在¹³C-NMR中,羰基碳(C=O)的化学位移通常位于170-220 ppm区间,正是由于强烈的去屏蔽作用。
在电磁屏蔽工程中,deshielding被定义为屏蔽材料效能降低的状态。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实验数据显示,当金属屏蔽体出现0.1毫米的裂缝时,其电磁屏蔽效能可能衰减20-40 dB。这种效应在航空航天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中尤为关键,工程师需要通过连续完整性检测来确保屏蔽系统的有效性。
医学放射学领域,《放射防护学》指出deshielding特指防护装置防护能力降低的情形。例如铅防护服的铅当量从0.5 mm降至0.35 mm时,对150 kV X射线的衰减系数会从98.7%下降至95.2%。这种细微变化在介入放射学的长期职业暴露中可能产生累积性健康风险,因此定期检测防护装备是医疗机构的必备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权威词典和化学领域的常用定义,"deshielding"(去屏蔽)是指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对磁场的屏蔽作用减弱的现象,常见于核磁共振(NMR)谱分析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构成
该词由前缀"de-"(表示反向动作)和"shielding"(屏蔽)组成,字面意思是"解除屏蔽"。其反义词"shielding"源于古英语"scildan",意为保护或遮蔽()。
化学领域核心含义
在核磁共振中,当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时,对外部磁场的屏蔽作用减弱,导致该核的共振信号出现在:
相关术语对照
建议在阅读NMR相关文献时,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该术语的应用场景。如需更详细的谱图案例分析,可参考《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谱学》等专业书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