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matobiasis是什么意思,dermatobiasis的意思翻译、用法、同义词、例句
常用词典
n. 皮蝇病
专业解析
dermatobiasis(皮肤蝇蛆病)是一种由特定蝇类幼虫(蛆)侵入人体或动物皮肤组织内寄生引起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该术语特指由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的幼虫引起的感染,这是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中美洲和南美洲)最常见且最具代表性的皮肤蝇蛆病类型。
核心特征与机制
-
病原体与传播方式:
- 人肤蝇成虫本身不直接叮咬宿主产卵。雌蝇会捕获其他吸血昆虫(如蚊子、蜱或家蝇),将卵粘附在其腹部。当这些被寄生的昆虫再去叮咬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时,幼虫在宿主皮肤温度刺激下孵化,并迅速钻入叮咬点附近的皮肤内。这种独特的间接传播方式称为“盗播寄生”。
- 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生长发育,经历三个龄期,以宿主组织液和坏死组织为食。
-
临床表现:
- 感染初期可能表现为类似蚊虫叮咬的瘙痒性丘疹或小肿块。
- 随着幼虫生长(通常需要5-12周发育成熟),病变会发展成一个疼痛性疖肿样结节(疖肿型蝇蛆病),中心通常有一个小孔(呼吸孔),幼虫通过此孔与外界空气交换。
- 从呼吸孔处可能渗出浆液性、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 患者常能感觉到幼虫在皮下的蠕动感,并伴有局部疼痛(可以是刺痛、锐痛或搏动性疼痛)。
- 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炎症、脓肿形成和蜂窝织炎。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主要基于流行病学史(疫区旅行或居住史)、特征性的皮损表现(疖肿伴中心孔)以及观察到幼虫(有时可见其尾端在呼吸孔处活动)。
- 标准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完整的幼虫。常用方法包括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油脂或粘合剂封闭呼吸孔,使幼虫因缺氧而部分钻出,然后用镊子小心取出;或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小口取出幼虫。必须确保幼虫完整取出,避免残留引起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
- 口服抗寄生虫药(如伊维菌素)有时作为辅助治疗或用于多发性感染。
-
地理分布与预防:
- 人肤蝇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 预防措施包括在流行区使用驱虫剂(含DEET或伊卡瑞丁)、穿着覆盖身体的衣物(长袖、长裤)、使用蚊帐,以及在衣物上使用氯菊酯处理。避免在蝇类活跃高峰期(白天)在丛林或高草区域长时间停留。
权威来源参考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Parasites - Myiasis: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提供了关于蝇蛆病(包括皮肤蝇蛆病)的概述、病原体、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权威信息。 (来源:CDC)
- DermNet NZ - Myiasis: 新西兰皮肤病学网站提供了详细的皮肤蝇蛆病图文信息,包括人肤蝇引起感染的病理、临床表现图片和治疗方案。 (来源:DermNet NZ)
- UpToDate -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cutaneous myiasis, and tungiasis: 临床决策支持工具UpToDate提供了针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基于循证医学的蝇蛆病(包括皮肤蝇蛆病)的详细诊疗信息。 (来源:UpToDate)
网络扩展资料
根据词根和医学寄生虫学知识,“dermatobiasis”是由Dermatobia属蝇类幼虫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该术语可拆分解析如下:
-
词源构成
- dermato-(皮肤)+ Dermatobia(皮蝇属)+ -iasis(疾病状态)
组合后特指由皮蝇幼虫寄生于皮肤组织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医学上称为皮肤蝇蛆病。
-
病原体与传播
由Dermatobia hominis(人肤蝇)等蝇类幼虫引起,雌蝇将卵附着于蚊虫或蜱等媒介生物,通过叮咬将幼虫植入宿主皮肤。
-
临床表现
患者皮肤出现红色结节,伴有疼痛、瘙痒,严重时可继发细菌感染。幼虫在皮下发育约5-10周后脱离宿主。
-
治疗方式
通常需手术取出幼虫,或局部涂抹凡士林等封闭性物质使幼虫缺氧排出,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提示:该病症多发于中美洲、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旅行者需注意防虫措施。如需更专业的医学描述,建议查阅《热带病学》或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的英文单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