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棉都(英国曼彻斯特的别名)
Cottonopolis是英国曼彻斯特市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别称,字面含义为“棉花之城”。这一名称源自其全球领先的棉纺织业地位。根据英国历史学会的文献记载,曼彻斯特在1830-1870年间集中了全球40%的棉纺织品生产,其发达的运河网络和利物浦港的原材料进口能力,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棉花加工产业链。
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的档案显示,该市在鼎盛时期拥有超过100家棉纺厂,采用蒸汽动力机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这种工业化模式不仅革新了制造业,更催生了现代工厂制度。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产业革命研究指出,曼彻斯特的棉纺品通过全球贸易网络远销五大洲,奠定了英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地位。
该术语的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延续,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述的工业城市原型即取材于此。现代曼彻斯特虽已转型为商业服务中心,但仍保留着棉花交易所等历史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大英博物馆的工业史常设展中,专门设有Cottonopolis主题展区,通过纺织机械实物展现这段历史。
Cottonopolis 是一个由“cotton”(棉花)和希腊语后缀“-polis”(意为“城市”)组合而成的合成词,特指英国城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来源
该词直译为“棉都”,源自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因发达的棉纺织业成为全球棉花贸易和制造业中心,因此获得此别名。
发音与用法
发音为 /ˌkɒtənˈɒpəlɪs/(英式音标),重音在第三个音节。现代英语中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描述曼彻斯特的工业遗产。
历史背景
19世纪,曼彻斯特拥有全球最大的棉纺织工厂集群和运河网络,其生产的棉制品远销世界各地,故被冠以“棉都”称号。
现代关联
如今曼彻斯特已转型为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但“Cottonopolis”仍作为城市历史符号出现在博物馆、旅游宣传中,象征其工业时代的辉煌。
扩展参考:若需了解更详细的词源或曼彻斯特工业史,可查阅、的词典及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