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柯勒律治(英国湖畔派诗人)
As a child, Coleridge developed omnivorous reading habits.
柯尔律治从孩提时期便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
Coleridge was to spend the next thirty years attacking rationalism.
柯尔律治在此后的30年中一直抨击理性主义。
Hartman describes Milton's tendency in Paradise Lost, and he takes this term from Coleridge: the tendency to stand ab extra, to stand from outside.
哈特曼描述了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的倾向,他借用了柯勒律治的这个习语:由外而内俯视自身的趋势。
Coleridge- a huge pendulum attached to a small clock.
一个巨大的钟摆隶属于一个小小的钟。
She is forced to answer her own question: Coleridge.
她被逼著自问自答:“柯勒律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人物,兼具诗人、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身份。他的作品以超自然意象、哲学深度与语言创新著称,对19世纪欧洲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柯勒律治最著名的诗歌包括《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和《忽必烈汗》(Kubla Khan),这两部作品均收录于1798年与威廉·华兹华斯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中。该诗集被公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其序言提出诗歌应表达“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古舟子咏》通过航海寓言探讨罪与救赎主题,开创了英语诗歌中“哥特式浪漫主义”的先河。
作为首位系统阐释“想象力”概念的英语批评家,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1817)中将想象力定义为“人类心灵中重复上帝创造行为的能量”。他提出的“自愿暂停怀疑”(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理论,为现代文学接受理论奠定了基础。其关于象征与寓言的区分,直接影响了下象征主义诗学发展。
柯勒律治的《沉思之助》(Aids to Reflection,1825)融合基督教神学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被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誉为“思想者的指南”。他在皇家学会关于科学方法的演讲(1819)预见了当代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思维模式。其未完成的《奥波波卡布》(Opus Maximum)手稿,直至20世纪末才被整理出版,展现出惊人的形而上学体系建构。
(参考资料:大英百科全书、诗歌基金会、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Coleridge(发音为/ˈkəʊlərɪdʒ/或/ˈkolrɪdʒ/)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基本释义
Coleridge是一个源自古英语的男性英文名,中文音译为“科尔里奇”或“柯勒律治”。其名字寓意暂无明确记载,但部分资料推测可能与“强大的领导者”相关(需注意该说法仅来自低权威性网页,未获广泛验证)。
使用背景
该名字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而广为人知,现代作为名字使用较为罕见。
特指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英国文学史上重要人物:
身份与贡献
代表作品
他的创作常融入哥特风格和神秘主义,且因鸦片成瘾经历,作品中常出现意识流与幻觉描写,成为后世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