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汇生囊群
coenosorus是植物学术语,指蕨类植物中由多个孢子囊群(sorus)融合形成的连续结构。这类孢子囊群在叶片背面呈带状或网状分布,而非独立分散的圆形斑点,常见于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高等蕨类植物中。
该结构由英国植物学家Carl Christensen于20世纪初首次系统描述。其形态特征包含三点核心要素:孢子囊群间无明确界限、囊群盖(indusium)呈膜状连续覆盖、孢子形成过程中存在同步发育现象。这种特殊结构被认为是蕨类植物演化过程中对湿润环境的适应性特征,能有效提高孢子保护效率。
在植物分类体系中,coenosorus的形态差异具有重要鉴别价值。例如鳞毛蕨属(Dryopteris)与耳蕨属(Polystichum)的主要区别即包含孢子囊群的排列方式。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N)第10版明确指出,孢子囊群类型是蕨类植物科级分类的关键性状。
参考资料:
“coenosorus”是一个植物学术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释义 该词翻译为“汇生囊群”,指代某些蕨类植物叶片上多个孢子囊群(sorus)融合形成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常见于特定蕨类品种的繁殖器官中。
2. 词源与发音
3.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植物分类学或形态学描述中,例如研究蕨类孢子囊排列特征时使用该术语。
若需具体例句或更详细的生物学分类信息,建议查阅植物学专业词典或文献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