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siːnəʊbaɪt/
n. 修道士,住院修士
Coenobite is the magnum opus of Marsh Lewis who lived in England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修道士》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哥特式小说家马修·刘易斯的代表作。
n.|religious/monk;修道士,住院修士
Coenobite(或Cenobite)指在宗教团体中过共同生活的修士,源自希腊语"koinos"(共同)和"bios"(生活),最早用于描述基督教修道制度中的集体修行者。该词在公元4世纪由埃及的圣帕科米乌斯推广,他建立了首个成体系的基督教修道社区。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coenobite特指"遵循固定规则,与同修共享财物及生活空间的修道者",区别于独自修行的隐修士(anchorite)。这种制度后来被本笃会等天主教修会继承,要求修士共同进行祈祷、劳动和学术活动。
在佛教领域,巴利语"saṅgha"(僧团)对应的修行团体也符合coenobite定义。公元3世纪印度那烂陀寺的数千比丘共同生活模式,与基督教coenobitic monasticism存在跨文化相似性。现代应用中,该词偶尔引申指代任何实行集体生活制度的组织。
单词coenobite(也拼作cenobite)主要指修道院中共同生活的修士,属于宗教团体的成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拼写变体
词源
相关词汇
“Cenobites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communal prayer and labor within a monastery.”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词源演变或历史背景,可以参考权威词典或宗教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