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染色核蛋白,染色质核蛋白
chromonucleoprotein(染色质核蛋白)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复合物,由核酸(DNA或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质结构中。其名称由三部分构成:
染色体结构支架
与DNA缠绕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压缩DNA长度以容纳于细胞核内。例如,组蛋白H2A、H2B、H3、H4构成核心八聚体,DNA缠绕其外(文献1:Alberts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
基因表达调控
蛋白质组分(如组蛋白修饰酶)通过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调控DNA的可及性,影响转录激活或沉默(文献2:Allis & Jenuwein,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6)。
细胞分裂与遗传稳定性
在有丝分裂中凝聚为染色体,确保DNA精确分配至子细胞(文献3:Lodish et al., Molecular Cell Biology, 8th ed.)。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无有效链接时仅标注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术语(如核小体、组蛋白修饰),可补充说明。
chromonucleoprotein是一个由多个词根组成的生物化学术语,其含义可拆解如下:
词源与构成
由"chromo-"(源自希腊语chrôma,意为颜色/染色质)、"nucleo-"(指细胞核)和"protein"(蛋白质)三部分构成。
基本定义
指与染色质相关的核蛋白复合物,即存在于细胞核内、与核酸(如DNA)结合的蛋白质。这类蛋白在染色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参与DNA的包装和基因表达调控。
生物学背景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组成,而chromonucleoprotein可能指更广泛的染色质相关蛋白复合体,包括非组蛋白类调控蛋白(如转录因子)与DNA的动态结合形式。
发音与翻译
英语发音:英式/krəʊməʊnjuːkli'ːəʊprəʊtiːn/,美式/kroʊmoʊnjuːkli'oʊproʊtiːn/。中文译作"染色核蛋白"或"染色质核朊",后者"朊"为蛋白质旧称。
使用注意
该术语在现代文献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采用具体蛋白分类名称(如组蛋白、染色质重塑蛋白等)。若在学术文献中遇到此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代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