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kæmɪfaɪt/
[植] 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e(地上芽植物)是植物生活型分类中的重要概念,由丹麦植物学家Christen Raunkiaer于1934年提出。这类植物的特征是其越冬芽或再生芽位于地表以上、但高度不超过25厘米的位置,通常被积雪、枯枝落叶或自身茎叶保护,以适应寒冷或干旱环境。
根据《中国植物志》的定义,chamaephyte包含四种亚类:
这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特殊价值。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研究显示,约15%的高山植物属于chamaephyte,其结构能有效保持水土并维持微气候。典型代表物种包括北极柳(Salix arctica)和岩高兰(Empetrum nigrum),它们广泛分布于北极苔原和欧亚大陆高山带。
chamaephyte是一个植物学术语,指地上芽植物,其特点是芽或休眠芽位于地表附近(通常不超过25厘米),冬季通过枯枝落叶或积雪保护以存活。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发音
分类与生态意义
网络释义扩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词源细节,可参考听力课堂等在线词典资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