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自夸(在网络环境中对自己的情况有所隐瞒,通常精心编造一个优质的网络身份,目的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为了吸引某人与其发展恋爱关系)
"Catfishing"(网络身份欺诈)指在互联网上通过伪造个人信息、照片或身份,建立虚假社交关系的行为。该行为通常出于情感欺骗、经济诈骗或恶意操控等目的,是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安全隐患。
术语"catfishing"最早源于2010年纪录片《Catfish》,片中揭露了男性通过虚构女性身份进行网络欺诈的案例。牛津词典将其定义为:"通过创建虚假个人资料在线欺骗某人,通常为了建立虚假的亲密关系"。美国心理学会指出,这种行为常涉及盗用他人照片、虚构职业背景等身份要素的完整性伪造。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网络犯罪投诉中心分析,典型的catfishing包含三大要素:
心理学研究显示,实施者可能出于病态控制欲(25%)、经济目的(42%)或自卑心理补偿(33%)等复合动机。受害者往往因"网络亲密感错觉"降低防备,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统计显示,18-34岁群体受骗率高达61%。
目前包括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第82条等均对网络身份欺诈设定处罚条款。平台方如Facebook和Tinder已引入AI身份验证系统,通过生物识别技术降低风险。普通用户可通过反向图片搜索工具、视频验证请求等方式进行基本防范。
"Catfishing" 是英语中的网络用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网络身份欺骗
指在互联网上虚构身份或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常见于社交媒体、交友平台等场景。例如,使用他人照片、编造职业背景或年龄,以达到情感操控、诈骗或吸引关注的目的。该词源自2010年美国纪录片《鲶鱼》(Catfish),片中揭露了网络虚假恋情的现象,此后被广泛使用。
鲶鱼捕捞/垂钓
作为传统词义,"catfishing" 也指捕捉鲶鱼的活动("catfish" 即鲶鱼,因嘴部触须形似猫须得名)。但这一用法在日常交流中较少出现。
应用场景与建议
在网络社交中,若遇到对方拒绝视频通话、信息模糊矛盾等情况,需警惕遭遇"catfishing"。建议通过多渠道验证身份信息,保护个人隐私。
【别人正在浏览】